《藝術專欄》藝術大無畏 by Nunu Fine Art
#2 當代藝術創作中的環境議題

推動全球環境改變,不必是科學家。藝術創作的魅力之一,是帶動有影響力、有能力改變的人來發揮力量,你也可能是深受感召、透過行動,一起實踐的人。第二集《藝術大無畏》,來看看當代藝術創作者們對環境議題的發聲。
17 Shares
17
0
0

CAREhER:《藝術專欄》全新開張 ! 首個專欄由 Nunu Fine Art 創辦人 Nunu 主筆。她相信,藝術是知識,也是力量,因此將她的專欄名稱定為「藝術大無畏」,透過當代藝術的角度,切入社會、環境等議題。

未來,我們也將陸續策劃和邀請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一同為 CAREhER 的讀者打造更豐富的觀點和生活風格。

(封面照片提供:EVERYDAY OBJECT)

上一篇專文中,特別提到我總是跟我的客戶說,我和他們之間不是只有作品的買賣,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追求知識和討論議題的承諾。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這一次正中下懷,挑了很硬的主題,就是「當代藝術中的創作-環境議題」

透過藝術向世界提問,創作引發改變

赫伯特·馬爾庫塞 (Herbert Marcuse) 曾經說過一段話:「藝術不能改變世界,但是藝術可以對世界有一個貢獻,就是透過藝術,而去改變為世界創造更美好的人的意識,和引發他們的行動力 (Art cannot change the world, but it can contribute to changing the consciousness and drives of the men and women who could change the world.) 。」且不論我是不是新馬克思主義的信徒,我都深深認同 Marcuse 的這句話。這也是為什麼我希望借由這個專欄提出當代藝術與環境的關聯,因為我想表達的事情是:視覺藝術創作者或許不是科學家,更不是在幫任何國際無序、地球暖化、種族歧視等議題找答案;相反的,他們是經由多樣 ──可能是軟性、冷調、大膽、衝突 ── 的視覺圖像,為他們心中的題目找到提問的方式,可能這個手段歪打正著到大眾或有影響力的人,因而開始產生改變。和自己的小孩打不聽、別人講兩句就懂了的道理,好像有幾分相似。

當代藝術創作中的環境議題

我想舉幾位藝術家的作品以及他們的論述方式為例子, 讓大家開始對當代藝術中的環境論述一探究竟。60 年代開始,從美國發展出地景藝術 ( land art ),即是將地球這個土地做為畫布,藝術家透過取材的選擇和計劃的安排,創造出向世人呼喚良心的作品;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作品打破實體傳世的作法, 通常在展覽最終是會消失的。

(圖為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夫妻,在 1983 年完成的”Surrounded Island”。圖片來源:https://christojeanneclaude.net/artworks/surrounded-islands/)

地景藝術裡讓我脫帽鞠躬的首選即是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這對夫妻檔,信手捻來都是驚世之作。例如從 1980 年開始花了三年的時間在 1983 年完成的 ”Surrounded Island”(如左圖) 作品中,他們夫妻倆動用無數的人力,以粉紅色的布料將邁阿 密週邊的 11 座小島團團圍住,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清運了 40 噸的海洋垃圾。整個展覽為期 11 天即告結束,卻以如此強大的方式將海洋垃圾等議題留在世人的腦海裡。

其他驚世計劃包括德國藝術家 Joseph Beuys 在 1982 年第七屆卡塞爾文件展中所做的行為藝術「7000 棵橡樹」(7000 Oak Trees)、或是 Andy Goldsworthy, Nils-Udo, Alan Sonfist 等等,向大自然取借一個角落,經由瘋狂的藝術呈現,試圖引發理性的科學家或是商業巨頭出錢、出腦為地球做些事情。

但是身為私人藏家如何收藏這樣子的環境議題作品呢?總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贊助幾百萬美金給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沒事把 11 個小島變粉紅色!所幸,在當代的範疇裡,出現許多藝術家將環境議題以各式可收藏的媒材方式呈現。

圖為 Laure Prouvost作品,她以玻璃燒製成的女性胸部為符號,命名為「冷卻系統」 (“Cooling System”),現為 Nunu 的個人收藏。

(圖片來源https://www.art-agenda.com/features/241340/laure-prouvost)

例如在我個人收藏裡,2019 年代表法國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 Laure Prouvost,她以玻璃燒製成的女性胸部為符號,命名為「冷卻系統」 ( “Cooling System” ,如左圖)的系列作品,即有別於其他會逐漸消逝的大型製作,讓我的倉庫裡留下一座到現在還沒組裝起來過、戲謔如「奶奶造型的自動噴水池」的作品。

同為 2019 年威尼斯雙年展,不得不提及自家孩子:古巴館的代表藝術家 Ariamna Contino and Alex Hernandez Duenas 雙人組。他們的作品「懺悔」(見下方圖2)裡直接面對藝術作品必然的資源消耗,淨白的樹群紙雕面對前方數百盆的樹木幼苗,不只是利於私人收藏的平面作品,它還以行為藝術的方式,將幼苗給予意圖種樹的觀眾,實現從森林剝奪的還諸森林的回饋行動。

另一個我認為堪稱癲狂奇想的大膽計劃──「自然的狀態」,則驚人地以人為介入呈現蜜蜂的敏感性,將科學家對於蜜蜂「消失的假設」,昇華成一套探討文明與自然共存的紀實研究。藝術家翻拍歷史上重要的事件,以這些照片做為視覺創作的基礎,創造出人造結構的蜂網,並將這些蜂網放回蜂箱中,經過 4-5 年養殖後,在觀眾眼前的蜂巢,活生生地提醒我們自然的狀態。

圖為路由藝術於2021年2-3月展出之古巴藝術家。兩位藝術家深受國際策展人肯定,並曾於威尼斯雙年展 (2019) 古巴館展出。

  • 上圖為埃爾南德結合美學、科學、社會學的跨學科裝置:「自然的狀態」,圖為於台北、路由藝術(2021)展出實況。
  • 下圖為孔蒂諾之〈懺悔:尤加利樹〉(Penitence, Eucaliptus)手工裁紙,左127x127cm,右127x127cm,2021。

(圖片提供:Nunu Fine Art)

身為藝廊主人,我將這個命題做為選擇之一

這些年來,在環保議題上自認自己只做了一些量力而為、可以做到的事。相較於瑞典少女 Greta Thunberg 花了 14 天乘坐賽艇橫渡大西洋去紐約的聯合國氣候會議發表演說,我還是會花 16 個小時搭飛機去紐約享樂。不過,環境議題一直是我個人有興趣且關注的,因此,回應本文開始 Marcuse 所言關於藝術的軀動和提醒功能,身為一位藝廊主人,我能佔的一個小小便宜即是在選擇代理的藝術家時,將這個命題做為選擇之一。其中,古文明的黃金國度 – 秘魯,光是首都利馬 (Lima) 就有 3 家全世界排名最佳 50 餐廳,這個國家內有海岸、平原,雨林還有個大山脈,各個地區充斥各式讓主廚們隨手即拾自然食材,也因些創造饒富趣味的飲食文化。

同樣的在視覺藝術的世界裡,這樣的地景地物成為當地藝術家自然關切的主題之一。Ana Teresa Barboza 以多樣的立體織物作品和大型裝置嶄露頭角,她的作品自由的羅織各種技巧與型態,將各種動植物或化纖線料,以傳統織法,或棍棒等不同工具完成立體組織,時而在純白布面上,時而結合攝影或印刷,藝術家重建大地元素時,改變觀看者對自然的想像,探索自然秩序的過程,用一種有溫度的創作提示世人:

也許,藝術本身無法為環境直接改變什麼,但我們願這些創作出來的作品,能在最舒適的視覺之下產生警示作用

 

圖為祕魯藝術家安娜·特雷莎·巴博扎 (Ana Teresa Barboza) 的工作室與進行中作品。

(圖片提供:Nunu Fine Art)

圖為祕魯藝術家安娜·特雷莎·巴博扎 (Ana Teresa Barboza), 阿瓜斯卡連特斯(Aguas Calientes),棉線、綿羊和羊駝毛掛毯、天然染料染色、數位照片刺繡於棉紙上,152 x 145 cm,2021。

(圖片提供:Nunu Fine Art)

|延伸閱讀|《藝術專欄》藝術大無畏 BY NUNU FINE ART#1 當代藝術商業模式

|延伸閱讀|EP.56 以小搏大,串連本土與國際資源的橋樑—路由藝術 NUNU FINE ART 創辦人 NUNU HUNG

筆者介紹

Nunu Hung,路由藝術(Nunu Fine Art)主人,紐約藝壇深耕十年後,將累積的視野和藝術美學帶回台灣。代理合作的藝術家多受機構肯定,如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當代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倫敦泰德美術館等;不僅如此,也不斷地向歷史上重要的藝術家推手看齊,放眼台灣、東南與東北亞等區的中生代創作者,持續挖掘並培養藝術新血。

活動訊息

5 月 29 日與 CAREhER 一起離開繁忙的城市,到陽明山上跟著 Vicky 老師做正念瑜珈,聆聽兩位截然不同的新世代商業女性代表,分享她們如何在多種角色中轉換、蛻變,培育自己、他人,甚至是一個品牌,並與 70 位會員共度優雅的午餐交流時光。利用一個週六上午,找尋身心靈的平衡,過更有意義的生活!
17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