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卉園藝產業,育種家與專業公司每年推陳出新各類新穎品種,為世界帶來更多色彩,我們也一向自詡這是一個「為人們帶來幸福感」的產業。我的工作便是與團隊在每年數以萬計的植物新個體中,篩選約 10 個具有市場潛力的火鶴花品種,而後經過大量繁殖,將植物苗銷售到各國客人的農場。
然而,與一般工業產品不同,將生物商品化的困難之處在於每一個個體都有其生長特性,生產線的產量高低及產品良率,是與品種的獨特生長特性息息相關,因此在篩選、開發新奇品種(新產品)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司大量生產時的獲利能力。我們可以針對眾多評估項目建立量化標準,成為篩選的準則,然而最複雜、最困難的部分,就是需要預測「這個品種是否會受到市場歡迎」。
消費者好惡、預測市場變化之類的資訊,需要仰賴大量經驗與 sense 來判讀眼前的資料,再根據現有資訊來推論、評估,因此不但是具價值的核心內容,也是較難以取代的工作項目。相較之下,就如同正在各個產業上演的情況,科技的進展讓資訊取得與統計分析變得唾手可得,卻也讓許多工作成為可替代性高的「資料操作員」,不免擔心隨時可能被其他人(或是機器)替換。
開始把不確定性視為挑戰,砍樹開路去
當學生或是初入職場時期,我很享受從事收集與分析資料的工作,這類內容的穩定與可掌握度讓我有安全感,成就感的來源則是完成一件任務的當下,就好像看到得到滿分的考卷。然而若是從前述的角度來看,「穩定」、「可掌握」看似能避免預測錯誤的可能性,但在這個時代,其本身就是一個風險。
由於我們在家庭、學校、職場大都缺少練習「作決策」的機會,加上社會上「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氣氛,最保險的方式就是重複別人成功的劇本,避免不確定性與失敗風險,卻也因為這樣,思考能力及創意便被侷限了,缺少一種「自己砍樹開路」行動的勇氣。
當我處於荷蘭職場,發現身邊的許多老闆及同事們骨子裡很享受挑戰,常把「穩當」解讀成「無聊」;面對風險時,甚至躍躍欲試想要征服它。相較之下,我趨避冒險,穩當為上。當一個與眾不同的創意構想種子在心中才剛發芽,就可能因為害怕失敗而被掐死了。
直到後來更了解荷蘭社會文化,我理解到是成長環境讓他們無畏無懼,仍然像小孩子一樣樂於探索極限,也塑造出他們開放的思考能力。這樣沒有框架的思考模式與創造力,能創造出獨特的解決方法,一再轉化為商業機會源源不絕的燃料。
譬如我認識的一位荷蘭蘭園老闆。每年測試許多蝴蝶蘭新品,再從中挑選出優秀、符合公司產品系列的品種,推出市場。其中一款蝴蝶蘭原本是需要淘汰的劣等品種,長得亂七八糟、東倒西歪,但由於他的彈性思考以及對市場的敏感度,將這品種推出,鎖定高檔花店作為主要顧客族群,這類消費者特別喜歡新奇、與眾不同,而原本是缺點的倒伏型態,在客人眼中便成為富有「自然的野性」。
幾年前,另一間專門生產小番茄的公司,把小番茄聯想到小丑的紅鼻子,推出小丑圖案迷你包裝,主打兒童市場。對於父母來說,樂於看到小孩吵著吃健康番茄,而不是糖果,因此即便單價比普通小番茄更高,他們的銷售成績異軍突起。
台灣人沒創意? 或許關鍵在於自信
我常會聽到荷蘭人信心十足的打包票:「絕對沒有問題的」、「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到」、「這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我難免暗自嘀咕:「哪來的這麼多自信!?她們的腦袋裡似乎沒有謙虛這回事!」,然而信心大於能力並非都是壞事,我看到他們的確因此更能勇於嘗試、 不受限於前例與窠臼,自信心再加上積極的行動力,一路打出許多市場新機會。
這樣說來,難道台灣人的創意真的就比較差嗎?當看到路上手搖茶的選項、禮品店裡鳳梨酥的包裝、育種家溫室裡的蝴蝶蘭的品種,我的荷蘭同事們總是會由衷對我讚嘆:「台灣人好有創意喔!」
然而最大的差別在於:我們大多仍依賴一個模板。似乎內心深處告訴自己「給我一個成功的前例,我相信我也做得到」,然後才有勇氣在這模板下把創意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此看來,想要徹底打破思考的侷限,想讓自己「更有創意」,「自信」絕對也是不可或缺。有了自信,再加上「解決需求」及「開發藍海市場」這兩項中心思想,自然而然你將忽略與旁人不同所造成的不安感,也不會因未知因素而裹足不前,心裡點石成金的創意靈感才有機會長成大樹。
當然,失敗、跌倒也是不會少。但是當妳有「自信」當護身符,就不會認定自己將倒地不起,也就不會這麼在意挫折、害怕未知的發展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