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主持人 Jill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前幾個月有天醒來發現臉書被狂洗板,看到一個長的像名模的年輕女生,自己設計失智症專用的餐具-Eatwell ,在美國得了設計首獎、被媒體瘋狂追逐。我那時候就超想跟她好好聊聊的,可惜她一直在舊金山,剛好彥慈短暫回台灣,特別來跟 CAREhER 的聽眾分享她的故事。
請彥慈跟大家打個招呼!
大家好!
Sha 在台灣跟我一樣唸的是社會系,後來到美國念了無關而且非常難畢業的系-舊金山藝術大學 (AAU) 的工業設計研究所。請 Sha 先談談妳的背景和經驗好嗎?
我在台灣的時候,念的是東吳大學社會系雙主修日文系。大學畢業後,因為我對設計一直有相當程度的熱忱,所以決定搜尋一些出國資訊,最後選擇 AAU 舊金山藝術大學,念工業設計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我在一家汽車設計公司實習,之後轉到一家舊金山當地的設計吉他公司上班,然後現在在美國開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幫助一些灣區像是創投公司或 start up 公司,做她們的設計 project。
從社會系雙主修日文系,一直到工業設計,不同領域的思維模式和訓練方式應該滿不一樣的,可以說明差別在哪裡嗎?
滿多人問我這個問題的。對我來說工業設計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式。在訓練上,工業設計與社會系,有相當程度的雷同。例如:不管你是念工業設計或是社會系,在訓練的時候,老師都會要我們先做研究,然後發現問題,做訪談去深入了解你現在要面對的狀況;再來,跳脫個人經驗,整合這些收集到的問題之後,比較不同的是在解決的部分。
在社會系,發現一個社會問題,我可能是以制度面來解決,在社會局或其他相關地方工作,制定一個新的法律條文去解決。像是老化的問題,制定相關長期照顧的法律改善以後可能會有的問題。
我如果是介入工業設計這個領域,我可以從設計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比如說,用設計的角度做一個產品,去輔助有問題的長輩,然後來解決他們在「吃」方面的問題。
在學校裡面訓練的方法,如果真的要放在職場上,或是當成自己的事業,這種「轉行」在適應上有什麼困難嗎?
其實很多人問我,你當初會這麼波折? 如果你一開始就喜歡設計,為什麼不直接念設計系?
我的觀點是,我爸媽都是從事相關設計行業,他們覺得從事設計工作,會比較不穩定、比較累。既然他們已經有這樣的經驗,他們希望女生可能最好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如果妳念社會系,可能可以當公務員或者是做一些比較穩當的工作。一開始是想要滿足他們對我的期望,但我也同時與他們溝通,畢竟我有自己的理想。我願意花一些時間,達到他們的期望,但之後我希望他們能夠給我一些空間,去做我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
在轉換的部分,我也不會覺得之前學的東西是浪費時間。像社會系對我而言,是去挑戰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事情。
社會系的理論告訴我,比如說功能論,要用不同角度去切入事情。比如說,為什麼社會上會有窮人?那可能是要顯示有錢人,有窮人才會有有錢人,他們有著不同的功用。那為什麼要念大學?可能就是為了要減少失業率。這些東西是訓練你思考的模式。我要怎麼去整合這些東西,應用在未來的路上,比如說在設計上,是否能用這樣的模式套入。當然不能期望我所學的東西,都要以老師教導的方法來思考 ,我可能需要自己思考,怎麼運用讓自己的能力越來越提升。
有點像從小到大你所學習的東西,都一點一滴蒐集起來,變成你的能力與養分,最後把它具現化,投入在自己的事業上。
沒錯!講得非常好。
我知道你是直接在美國矽谷創業,妳從學校畢業以後,也就是說工作經驗沒有太長的情況之下,就直接投入創業。
新鮮人直接創業,聽起來是很冒險的決定,何況是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創業。從一個受台灣教育、考試長大的學生、現在變成矽谷的創業家。有沒有因為亞洲女性或學生身份等,而面臨到不一樣的困難?如何解決?
對我來說有好有壞。
挫折方面,畢竟我的母語是中文,有的時候在表達可能有滿多地方需要學習的。雖然都能夠溝通,畢竟也待了六七年的時間。但有時文化上仍有差異,可能要 push 自己去參加當地的 event。了解美國人的思維邏輯,他們談生意是怎麼談的。像亞洲文化可能就是交換名片,有時候可能要約客戶出去吃飯。那邊的形式是怎麼樣呢?他們可能比較習慣,要能夠跟他們很和平的相處,或者要打入他們的文化。這些一開始對我來說,是有點陌生。這些東西對我來說都不會太困難,但重點是你要怎麼踏出那一步,去讓自己可以融合在他們的環境裡。
美國是一個非常多元的地方,他們其實也滿尊重各個地方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文化。尤其是你的東西是被認可的情況下,都會很尊重你的想法。但一開始其實會有一些心理障礙,覺得他們會不會因為這樣會不太願意跟我交談,或不認同我。其實不會,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就能打動他們。
我突然想到,以前我在做球員經紀,將球員帶到美國的時候他們就非常懼怕。第一個,他們怕在機場走丟,因為英文不好。第二個,他們害怕聽不懂教練與球員對談的內容。
在他們去了一兩年後,其實他們的英文沒有什麼進步,因為都在打球,沒有時間練習英文。但後來他們覺得:你球打得好,講英文再怎麼爛都沒有關係。
對,其實他們還是看實力!重點是你在表達的時候要怎麼樣找到一個方式,很有信心地去表達自己的想法。
基本上,他們如果問了問題,通常都是對你的東西特別有興趣。但是,有一些朋友比較不習慣,和他們說太多,或是說自己好的地方。亞洲人可能比較有謙虛的美德,但在那邊你就是要有自信心,把想表達的東西都講出來,那別人 challenge 你也沒有關係,因為你只要可以回答他的問題,把重點都講清楚,他們其實對你的東西印象會更好。
在矽谷,沒有人因為你的身份、性別或者背景而對你怎麼樣,而可能很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受限,自己去限制自己?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是一個很正面 (positive) 的人,其實偶爾還是會碰到,但我會覺得,如果你不喜歡,我再找別人就好,反正人很多。
我覺得對自己的東西有信心,因為本來就不是每個人會需要使用我的產品,我今天跟你分享我的 idea,如果你不是很有興趣,其實我也覺得沒什麼,就是再找下一個人就好。
Eatwell 解決了失智老人飲食的需求,你會想把它發展成社會企業嗎?
這個問題在我去年跟這次回台灣的時候,我也自己有認真思考過,但是據我目前的側面了解,大家在台灣這個區域,對社會企業的這個定義,好像還不是那麼明確。
像我自己本身,比較知道的是:社會企業可能是專門做一些增加社會福利,解決社會現象問題的產業,比較不像是做 3C 產品或消費性產品。我特別喜歡,去輔助一個失智失能的長輩,或是比如說最近很多朋友跟我分享一些其他的問題,如高齡人口相關議題。對我來說幫助別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台灣地區,人口老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我們即將成為全世界最老的國家。
可能是因為我從小跟家裡長輩關係都滿好的,如果我能多做一些東西,盡一份力在這個領域上,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之前公司在規劃的時候,當然是希望可以服務很多很多客戶,但我們最主要優先考慮是可以增進人類福祉,尤其是有關長輩的相關議題。
Sha 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投入這塊,很少有這麼年輕的人會投入,那麼,不是大家都可以像妳一樣在這麼年輕的時候,就可以找到自己願意盡全力投入的興趣。很多人都在尋求改變,朝自己喜歡的方向走、或試著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於這樣的大家,妳有什麼建議嗎?
之前有回母校東吳大學分享自己的經驗,我給學弟妹我自己使用的方式,大概在高中跟大學的時候,其實不是那麼清楚知道之後未來要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要做什麼行業,到底對什麼最感興趣。我在大學發現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有點緊張,想說我念社會系是真的想要服務人群嗎?是不是真的適合這個東西呢?那時候對我來說,選項並不是這麼多,因為有關一些考試制度、升學的方面,其實大家都是差不多的體系出來的,我只是考完試,開始填我的志願。大概有個方向,用科系去選擇未來有可能走的路。
在這個方面,大概大一上的時候,就想到這個問題,開始設想:如果大學四年畢業之後,我到底能怎麼辦?
我給大家的建議,你有時間的時候就去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但是就是不要浪費時間,寧願你把所有的時間都填滿,跑去玩也沒關係,至少你有玩,你知道你喜歡玩什麼。但是不要在家裡看電視,不要在家裡只是上網。
我大一下準備申請雙主修。就開始陸續參加不一樣的社團活動。記得大一的時候,參加了大概了十個社團。當然不可能每天都做那些事情,因為我的主業是唸書。下課之後沒有事情時,在許可的環境之下,盡可能地去涉略,比如說,我是不是對音樂有興趣,去吉他社聽一下音樂,試著打打鼓,是不是有可能成為我的最愛。那試了之後,音感也不是特別好,我可能就跑去跳舞,去參加熱舞社,表演幾次後,訓練一些表演的經驗,學習如何表達自己。還參加過人際關係社,基本上就是建立人際關係,以一個很輕鬆不是上課甚至有點聯誼性質模式。
但對我來說,這些經驗意義很大,可能我之前,因為有點害羞有稍微排斥,但在過程當中,比如說參加社團活動,可能要招生,我就要訓練與各式各樣的人去交談。要在短時間內,抓到對方可能感興趣的東西,也可以訓練自己,怎麼樣應對不同的人。
再來學校方面,就是雙主修。我對自己有一定的期許,覺得如果有能力,希望在大學的時候能盡快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雙主修念了五年,每個學期是選 25 個學分上限,再把課餘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就是一直不斷地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各式各樣不同的領域,那我才能更了解自己;在了解自己之後,才會去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在哪裡。可能我不適合關在房間裡,還是說我其實適合用圖像表現自己,或者我很適合去與別人交談。
所以在未來,我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或是怎麼樣的方式,是我比較嚮往的,也有助於我找到自己的方向。
現在已經創業了,代表你有很多時間需要投入在自己的生意與公司方面,那你就沒有時間參加社團或者 event。
我覺得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過程,就像我在美國念研究所的時候,雖然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研究、學問與功課上,但其實我一有空,一定會安排自己去不一樣的地方,去多看看多學。有些人可能會說,聽起來沒什麼就是去玩。
不過我覺得自己有一個部分做得還不錯,時間的掌控與運用。
比如說現在其實工作量下來,不太有可能時間休假,但我也做的心甘情願,回想之前唸書的時候,該玩該去的地方都去過了,所以我現在覺得娛樂也有了,有一個平衡,儘量把我該做的地方做好。也算是該玩的都有玩到了!現在心甘情願開始幫公司做準備。
一方面這些課外活動是幫助你了解自己,一方面也是讓你的生活有一個平衡。大家在努力的過程中,多少有些壓力,那你要怎麼樣調適自己,讓自己的壓力減少,也有更多動力繼續往前。
聽起來很棒!可以一邊玩一邊認識自己,一邊充電再一邊拓展自己視野。
如果沒有接觸到這麼多不同的事情,你怎麼知道,那邊有沒有適合你的可能性呢?
沒錯,踏出去就對了,做就對了,去試就對了!
就是試就對了!不要浪費時間。
最後請 Sha 用一句話跟我們形容,從社會系到 Eatwell 商品化,這段旅程上感受最深的是?
我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一個座右銘
Everything will be ok in the end. If it is not ok, it’s not the end.
我覺得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一路上會遇到很多挫折,但是當事情發生時,你只要跟自己說,最後一切都會有個完美的結局,如果現在不夠好,那也只是現在還只是過程。
謝謝 Sha 今天與我們分享她精彩而珍貴的經驗,歡迎 CAREhER 的會員與 Sha 聯絡。
Sha:有問題都可以聯絡我, eatwellset@gmail.com,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