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m-louis .®

日本女性的惑與不惑:在四十歲綻放光芒吧

「女人,40 歲才正要開始!」 這是日本昭和女子大學校長,坂東真理子給女生們的建議。日本人也從孔子《論語》中深受教誨,希望三十而立後能四十不惑。原本三十歲是一般人生里程碑決定時間點,包括人生歷程和工作成就。隨著學業學位的深造時間拉長、晚婚連帶生育年齡上升等,現在的三十歲已經不像以前是非得檢視自己成就的時段,反而是到了四十歲,人生已經累積到一個段落,工作與家庭終於取得平衡點,或許是更適合檢查自己人生規劃的好時間,也因此我對於「40歲」這個年紀再度感到好奇。
153 Shares
153
0
0

「女人,40 歲才正要開始!」
這是日本昭和女子大學校長,坂東真理子給女生們的建議。日本人也從孔子《論語》中深受教誨,希望三十而立後能四十不惑。原本三十歲是一般人生里程碑決定時間點,包括人生歷程和工作成就。隨著學業學位的深造時間拉長、晚婚連帶生育年齡上升等,現在的三十歲已經不像以前是非得檢視自己成就的時段,反而是到了四十歲,人生已經累積到一個段落,工作與家庭終於取得平衡點,或許是更適合檢查自己人生規劃的好時間,也因此我對於「40歲」這個年紀再度感到好奇。
特別用「再度」這一詞,是因為早在 2008 年,「アラフォー」一詞即風靡全日本。所謂的「アラフォー(念做ARAFO)」,是「アラウンドフォーティー(Around Forty)」的簡稱,泛指 35 歲至 44 歲的女性。該詞不只因日劇「Around 40」的播出而成為同年的年度流行語,更讓 40 歲左右的女性成為商人的行銷重點、出版業的新希望。從 2010 年開始,雜誌出版景氣低迷中,《GLOW》、《DRESS》、《HERS》等,鎖定「アラフォー世代」的女性流行雜誌,反其道而行地一本接著一本出。

40 歲前後的日本女性為何能放出異彩?

主要原因在於「出身時的社會環境」。
對於 2008 年正值 40 歲前後的日本女性來說,剛出社會時的 20 代正值日本最奢華的「泡沫經濟時期(1986ー1991 年)」,身處被名牌和精品包圍的環境,自然培養出對於「好物」的敏銳度,同時,1985 年制定的「男女僱用均等法」,也是讓他們比自己的母親更能在職場「發聲」的主因之一。因此相對於在「日本經濟低迷的 20 年(1991ー2011 年)」期間出身成長,代名詞為儉約、貧乏和網路的 20 代和 30 代女性,40 代的職業女性不只對於名牌和高品質生活仍有執念,也因為經濟獨立而肯大方鬆開荷包。
先把「40 歲」擺一旁,把焦點轉到「日本女性」身上。看了「アラフォー」一詞解釋時,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此詞的使用權只給了女性,40 代的男性卻沒有類似的代名詞?
也許「年紀」一事,對於大部份的女性來說都是難以不在意的課題,然而推波助瀾的正是「整體社會」。說到此,不禁想到在台灣也有著女生大學四年,從大一到大四的身價就如同金銀銅鐵般,年年跌落。反觀日本的大學雖然只忙著舉辦校園選美,沒有所謂「女生行情」之說,卻從畢業後開始拿出放大鏡檢視二十代、三十代、四十代‧‧‧,幫忙檢視後「下定義」的即是「媒體」,甚至可以說是「女性雜誌」。
各個年代有該年紀的角色得扮演,各個年代有該年紀的雜誌選擇,為了做好「分門別類」,各家出版社絞盡腦汁為鎖定族群「取名字」、「貼標籤」,塑造時下女性的「模範形象」的同時,也反映出了各個時代的女性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問題

日本媒體創造出的「女性形象」

1970 年代,《an・an》和《non・non》等女性生活情報雜誌的登場,首度打破「婦女」以從事裁縫和家事的形象,喚起「女性」對於休閒活動、流行服飾等的興趣。進入 1980 年代,有超過 230 本以上的女性流行雜誌相繼創刊,更在 1986 年「男女僱用均等法」實施後,首度出現了鎖定職場女性族群的雜誌『日経 WOMAN』,即使當時社會仍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為準則。然而 90 年代後,雖然已沒有昔日般新雜誌紛出的盛況,卻有既有雜誌致力於為女性們塑造時代新形象,從 1995 年開始每隔一段時間,我們都能看到女性的「新面貌」。

CAREhER 整理
CAREhER 整理
1995 年到 2013 年的 18 年間,日本女性雜誌在追逐著流行尖端、製造著社會風氣的同時,也與女性族群的「社會角色變化」調整編輯角度。始終,日本「女子」們還是很注重外表打扮等「女子力」,然而當「主婦」一詞越來越式微,「工作」兩字越來越抬頭,「工作」與「家庭」的平衡成為日本新一代「女子」的課題。

沿著過去的軌跡,我們走到現在 – 「女人,40 歲才正要開始!」

2014 年,我們在日經BP 社發行的『日經 WOMAN soeur』看到了坂東真理子校長的這句「女人,40 歲才正要開始!」
坂東校長口中的「40 歲才正要開始!」一句,除了對女性講,也同時適用於日本男性。
日本傳統公司的課長層級的年紀約在 40 歲,23 歲進公司的 17 年後總算可以肩負帶領一小團隊的責任。而對於 90 年代開始創業的 IT 新創公司的社長來說,40 歲也正是事業做到一定程度,開始思考如何從穩定中求變的年紀。
「基本上到 39 歲為止,都是累積經驗和磨練才能的準備期」,思考坂東校長這句話,當準備期一過,難道每個人都可以嚐到「四十不惑」的滋味嗎?
也許 40 歲正是掌握實權、做出自我的開始,但是對於日本知名廣告文宣系井重里先生來說,40 歲卻是個不想回去的年紀,四十不惑?對於當時的他來說,似乎是非常的,惑。整理他於周刊《AERA》2014 年 6 月 9 日號所發表的文章「ゼロになってちゃんともがく(重歸於零,細嘗掙扎)」,可理出以下三大「惑」點:

  1. 雖然已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卻也開始步入老舊派的歸類。
  2. 即使已有所地位,卻也曾被客戶要求「可以跟你們更高層的人對話嗎」。
  3. 夫妻關係、孩子的教育、父母的養老、自己體力的衰退等,開始感到人生許多事情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

觀察自己部門的上司也可以了解到系井先生話中的辛勞。40 代的上班族就像是個標準的「三明治」,不上也不下,既沒有絕對的決定權,也沒有發問的面子可擺,工作和家庭兩頭燒,卻也苦無「老師」可以指導,只能自己從困惑中尋找出路,下班喝杯啤酒將一切先暫時拋到九霄雲外。
果然,系井先生那篇文章一出即造成廣大迴響,甚至促成雜誌《AERA》與其經營的網站『ほぼ日刊イトイ新聞(Hobo Nikkan Itoi Shinbun)』合作推出「40歲は、惑う(四十而惑)」企劃,不只有紙本雜誌做特集,採訪各界 40 代名人名士,也開設活動網站回答 40 代男女的困惑,以及各式相關統計資料。
對於現今日本社會來說,光靠先生一人撐起家擔的家庭已太吃力,雙薪家庭的增加下,即使流行雜誌再怎麼疾呼「女子力」的重要性,女性在打扮之餘也需要多花心思於職場表現上,四十歲的惑與不惑,是不分性別的共同問句。

美國創業家 Barry Moltz 提出「40歲的九大解惑法」

又或許「四十而惑」現象舉世皆然,系井先生於 2014 年 6 月 9 日發表「四十而惑」文章的隔天,美國創業家 Barry Moltz 發表了一篇「10 Business Lessons You Should Know By Age 40.」的文章,並馬上被日本網路新聞媒體引用並介紹其中十大解惑法,分別是:

  1. 不是凡事皆能握有控制權。
  2. 成功並非只能用金錢衡量。
  3. 相信「人性本善」,但是別過於信任他人。
  4. 工作重要的不是內容,而在於共事者。
  5. 那些看似一夕成功的人,其實已經臥薪嘗膽七至十年。
  6. 失敗中不一定能讓你學習。
  7. 有贏必有輸。
  8. 帳面數字只是好看,只有現金才是王道。
  9. 專注才是致勝關鍵。
  10. 人生並非只有工作。

女人,惑與不惑都是契機

每個人所面臨到的環境與問題不同,十種解惑方法也許沒辦法解決你正面臨的挑戰,在此暫不一一詳述。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那「四十而惑」企劃,在採訪了諸多人士後,該編輯部所下的定義是:

「用正面角度去看『惑』一字的話,不見得是個壞事」。意思是在人生的折返點上,相信「惑」這個危機會成為「不惑」的轉機。

「女人,40歲才正要開始!」
寫到這裡又再度想到坂東校長的話,也再度想到「アラフォー」這個媒體所創造出來的詞彙。也許女性最應該先做的事是,撕掉那社會給「年紀」所貼的標籤,不再在被問幾歲時回答「秘密」,正視每一個年紀都會有那個年紀的酸甜苦辣,既然都會成為回首人生的美好記憶,不如就如同把惑看作不惑的契機般,一切用笑容正面以對吧!
 
封面圖片:m-louis .®

153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