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Engly Chang

美感和商業性要兼備的矽谷設計師之路 —— 前美國 Yahoo 總部 UX 設計師 Engly Chang

出生、成長在台灣,在十多歲時,帶著一身美術細胞出國。這次的嬌點專訪人物 Engly 從學生時代開始一步步累積自己的專業資產,不論是基本程式語言、攝影、在時尚產業、新創公司、蘋果磨練。目前是美國 Yahoo 總部 UX 設計師。其實她這一路走來,都在努力培養自己的「設計天份」。 她要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將美觀或者美感的直覺轉化成設計,以及在人才濟濟的矽谷裡,什麼樣的態度才是一位優秀的 UX 設計師,到矽谷工作,並不容易,矽谷的產業特色加上科技公司拼命搶人才的狀態下,你可以從 Engly 的經驗看到讓自己被看見的機會。
108 Shares
108
0
0

你喜歡 CAREhER 的 Logo 嗎?是否給人一種專業裡散發出優雅美感的感覺。今天的專訪人物正是當年幫忙孕育出 CAREhER Logo 的 Engly Chang 。
出生、成長在台灣,在十多歲時,帶著一身美術細胞出國。Engly 從學生時代開始一步步累積自己的專業資產:學基本程式語言、接觸攝影、在時尚產業、新創公司以及美國 Apple 總部,過去曾為美國 Yahoo 總部 UX 設計師。今天的訪談就要聊聊 Engly 從美術系打拼到矽谷,一路上的體驗與見解。

先跟我們分享求學背景與一路走來的工作經歷!

我國小、中唸美術班;十六歲左右搬到加拿大。當初在台灣的時候並沒有打算走上與美術有關的路,但是由於晚出國,學語言的困難和言語隔閡,反而讓我重新靠著美術專長拾回我的自信,我也慢慢了解這是我的優勢。申請大學找資料時讓我學到了世界上有「設計」這一回事,就莽莽撞撞的決定往這條路走。當初收到了RISD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跟 CMU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接收信,差點就要去 RISD 了,但是最後還是選擇了資源較多樣化的卡內基梅隆大學 (CMU) 就讀。雖然大學時期主修美術,但在這間以 Engineering 聞名的校園,我也學了程式語言 (programming) 跟多媒體 (multi media) 等課程,包括設計、建造網站以及當時正紅的 Flash 等等。
其實自己對學習不同的程式跟使用電腦為主要的工具很有興趣,也慶幸當初除了主修之外,還付出精力進一步探索自己的興趣所在。也因為有多樣專長,所以日後職涯上的選擇不會只被侷限在美術設計。
畢業後搬到紐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廣告公司幫高級時尚品牌做廣告。時常要做的就是找模特兒、拍照、修片或做型錄。很多攝影師會送作品來公司,想找合作機會,而每次翻閱他們的作品集,看到老闆對一著張張照片下評語「這張不好」、「那張不錯但還是不夠」,其實一開始我不太懂,因為明明每張看起來都很漂亮啊!但經驗累積多了,我也漸漸能夠辨識出作品優劣。乍看之下這份工作跟後來的 UI/UX 設計沒有直接關係,但訓練我擁有對於美感判斷的一種直覺。

via Engly Chang
via Engly Chang
後來因為紐約景氣漸差,公司案件量減少,於是我開始積極接案架網站。當時網路正蓬勃發展,不論公司規模如何,都想要有個專屬網站。雖說是接案,但我沒有收取費用。除了想多接案件,盡快累積作品集之外,一方面是偷偷覺得只要不收費,自己有創作自由,別人就比較願意讓我隨興所欲這樣。(笑)
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開始具體地感受到「美術」跟「設計」在現實上的不同處。「美術」是很掏心掏肺的私人情感:但「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花費心思去滿足客戶需求,而這種與人合作的工作模式很對我胃口。所以雖然當時相當辛苦:白天上班,晚上常忙到半夜兩三點沒吃飯,但忙著喜歡的事情總是覺得特別充實。而且我知道每完成一個案子,就是幫自己的作品集多添一筆,這些都讓我有足夠的動力去完成一件件作品。

從 Flash 開始見證網路時代、到 html、到 mobile phone app,妳是如何調整自己跟上業界趨勢變動呢?

一開始也沒人能料到早期熱門的 Flash 現在會如此式微吧。科技業變化之快,隨時帶著一點警覺性很重要。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即使當初學的 Flash 語言現在派不上用場,但那過程對我學習下一項絕對有幫助。所以不需要侷限於認為某些語言效益不高而不想接觸,畢竟經驗就是一種 transferable skill,多多益善。
尤其在 UI 領域,當你想把腦中的概念呈現出來,供使用者操作,在這設計過程裡,就需要很多經驗來讓你的想法轉化為實際的作品。

現在在大型公司從事 UI 設計,與工程師在配合時有什麼訣竅?而妳的工作是否需要在美感「商業性」之間取得妥協?

在我經驗裡,許多年輕設計師容易忽略跟工程師交涉的這件事。常常等到東西完成後才一次交出去,但其實這還不是完工的時候,因為在工程師端,技術上的問題才會一一浮現,忽略這點,很容易造成雙方的怨懟。我自己在每一項設計過程中,都會找工程師討論,一方面檢視可不可行、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二方面也將對方當成自己的「第一個客戶」徵詢意見。如此一來,也能營造出我們站在同一邊的氣氛。我覺得很重要一點是:

記得我們彼此都在同個團隊裡,並不是對立著互相製造麻煩的討厭鬼。

有趣的是,辦公室常出現一種現象:當工程師們說覺得某個東西該用某某語言寫的時候,我們設計師無法指指點點。因為我們真的不懂,沒有能力質疑問說:「為什麼用那個而不用這個?」但當我們設計師提出作品時,真的是每‧一‧個‧人‧都有意見。即使到現在,要上台發表時我還是要深呼吸幾口氣,調適一下心情。但扣掉他們常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這點來看,工程師們的理性、邏輯取向往往能夠點出設計盲點

engly4
via Engly Chang
當然設計師不一定要會寫程式,但如果具備這項技能,除了在設計過程中能有更效率之外,與工程師的溝通也能夠因為互相理解而事倍功半。「好的設計」跟「好看的設計」可能不是同一件事情。Designing 跟 Developing 像是硬幣的兩面,兩者兼備才算完整。只把畫面設計得漂亮還不夠,舉例來說,設計師做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按鍵,但它漂亮到跟周圍太過融入,實際操作時反而會忽略它的存在。這時,該如何在實用跟美感間取得妥協,創造出實用價值才行,就需要一些智慧了。
至於商業性呢?我想在科技業來說,產品的成功度在於有沒有人「用」妳的東西。即使設計再美,乏人問津就沒有意義。市場上有許多 app 做得很好,但就是莫名原因沒人去用它,導致最終用途就只是在妳的作品集裡多添上一筆而已。

妳認為矽谷跟台灣的設計師文化有哪些不同呢?

當我跟台灣辦公室的設計師朋友們聊天時,的確聽過一種說法是公司傾向只僱用留過學的人。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念過書,體驗過這裡的文化跟思維方式之後,一定能體會出跟台灣經驗的差異。比較起來,台灣朋友很少被訓練要訂出長遠目標,或是從更多角度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溝通模式也比較害羞,屬於埋頭苦幹型。
具體來說,台灣設計師們似乎不太喜歡秀自己進行中的作品給大家看。這有點可惜,因為當你跟別人分享想法、解釋你處理問題的思考流程時,在過程中,往往可以從旁人身上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幫助。
如果你只在最終階段分享你認為思慮周全的完整作品,有可能不自覺地花費太多時間在盲點打轉;或者,更常出現的狀況是,當作品發表出來後立刻被抓出問題批評,久而久之,設計師的信心會越來越不足。分享思考流程 (thoughts process) ,尤其是針對 user experience 設計這一方面,是讓自己進步的好方法,若只專注在最終成果,其實會錯過許多進步的契機。

在 Yahoo 的工作經驗跟以往比較有什麼不同之處?而對於想去矽谷工作的台灣朋友們有哪些建議或經驗可以分享?

在 Yahoo 這種每天有上百萬使用者的公司做設計,除了設計產品本身較複雜,但設計以外的事反而比待在新創公司的工作內容單純些,因為新創公司的設計師,如果有能力,可以兼任工程師的職務,寫寫程式,改改網站等,也同時新創公司似乎會傾向找會寫程式的設計師。
但在 Yahoo ,即使你真的是「會寫程式的設計師」,也不太會被指派去處理本業之外的事,畢竟產品之間的複雜度太高,還是得靠真正的專業人士們。但是每個設計師也會有不同的專長跟興趣,有些設計師真的對寫程式很有興趣,在矽谷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學習。我也看著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即使不會寫程式,也積極的學新的Prototyping工具,這最終目地為的就是減少「平面的設計」跟實際產品的差別。同時我也覺得這邊大環境沒有什麼覺得設計/工程師ㄧ定得怎麼樣或只能做什麼事,很多人都很願意幫助你發展個人的興趣。
工作機會的話,我覺得矽谷機會意外地多,這可能跟 Apple 成功地突顯產品設計感有關係,大家會覺得必須去找專業設計師來好好處理產品才有競爭力。而公司規模也左右著你的工作模式;我待過小型 startup,辦公室的設計師們同時也要花時間處理程式。小公司的工作比較多樣化,但相對來講,不管是服務的客群數也好,產品數量也好,當然比不上大公司的規模,因此工作本身的複雜度不會太高。
想到矽谷工作的話,LinkedIn 的確是個好平台,很多獵人頭都到 LinkedIn 找人,而且他們跟 startup 會有合作關係,畢竟新創公司沒有人資部門,多委外由專業人士幫他們尋找合適對象。而矽谷這邊因為產業性質的關係,獵才風氣相當活躍。當然大公司如 Google、Yahoo 都有自己的人資,全職工作通常是自行招聘。
如果你有架網站作品集,有時候 recruiters 會直接聯絡你,因此隨時保持最新狀態的LinkdIn Profile 加上作品集是找工作的基本武器。雖然申請工作簽證到現在仍然是個棘手的問題,但往好處看,矽谷的產業特色加上科技公司們仍然拼了命在搶人才,所以在矽谷想拿簽證,只要有能力,應該會相對容易一點點。

engly
via Engly Chang

留意周遭風景,找到自我成長的契機

講話風趣、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一番見解的 Engly,總帶給我一種古靈精怪的感覺,當你以為她是個專注發揮自己才能的設計師時,訪談後才發現這是來自於她對周遭事物的細心觀察和對各種可能的開放性。
Engly 讓我發現,在這個多工時代,每個契機都能成為讓我們更加充實的元素。即使產業汰舊換新的速度太快,但只要我們參與那過程,汲取養分,緊接而來的挑戰就不那麼駭人了。
而一位好的設計師,除了設計功力或是培養第二專長,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做優秀的 team player。因為在人才濟濟的矽谷裡,埋頭苦幹反而不是好習慣,過於專注自己的世界,副作用就是無暇留意周遭的風景。多製造讓自己被看見的機會,機會才能找上門來。

108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