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Glyn Lowe Photoworks.

深度瞭解荷蘭人的工作哲學,不再因為他們直來直往而卻步

在匯豐的海外工作者工作及生活環境調查資料庫中,荷蘭被外籍人士評選為「對外籍工作者最不友善的國家」。在荷蘭待了八年的昭儀,其實有很深的心得。 從公私界線分明到講求效率的直來直往,一開始讓東方背景的昭儀從融入社會到辦公室文化,都花了許多時間適應。而荷蘭人不設限的思考模式,更是讓人稱呼他們為「 The Crazy Dutch」。跟著昭儀,我們看到更深度的荷蘭工作哲學,也可以思考在這些衝擊下,到底適不適合我們前往發展。
36 Shares
36
0
0

隨著全球化發展、國際間交通便利,海外的工作機會也持續增加,中國、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由於語言隔閡較少,文化風俗也較為熟悉,降低不少異國工作障礙,因此容易成為將職涯踏出台灣的熱門選擇。然而,一直以來,美國便是國際菁英的超強磁鐵,成為許多人才研究所進修、求職的首選國家。
歐洲職場這個選項近年來也逐漸浮上檯面,有趣的是,歐洲人注重工作與生活平衡、(想像中)有情調的生活方式,似乎是許多人選擇歐洲工作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因應海外工作的趨勢,匯豐(HSBC)建立一個內容頗為完整的評估資料庫,已持續 8 年針對外籍工作者在各國工作及生活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受訪對象包括 22,000 位國際工作者,藉由他們的親身經驗,對職業發展經濟面、個人生活經驗、家庭安置等細項評分。使用者可以將考慮前進海外工作的國家挑出來相比較,藉此評估工作 offer 以外還可能面臨的其他環境條件。
資料庫裡可以看到這些國家生活與工作的多數統計結果,乍看之下可能覺得荷蘭對外國人並不友善,但是有時候深入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就多了更多適應的能力。在荷蘭的八年,我慢慢地學習到他們的「化不可能為可能」,也在今年出書和大家分享《比工作更重要的事!荷蘭人快樂至上的生活哲學》。只是這份平實的快樂,其實也是在衝擊之下慢慢學習觀察後才得到的。

衝擊 1:井水不犯河水,公私領域的界線分明

在前面提到的 2010 年 HSBC 調查中,荷蘭被外籍人士評選為「對外籍工作者最不友善的國家」。對於這個調查報告,一方面我要為向來友善直爽的荷蘭人抱不平;但另一方面,某程度上我相當能理解這個報告結果。
由於荷蘭人公私領域界線分明,不加班、不應酬,私人生活固守原有的交友網絡,而不把工作上認識的人帶入私人活動(譬如生日派對邀請家人、老同學、打球認識的朋友,卻極少會邀請同事),因此外籍工作者不易與當地人交朋友,也由於文化與語言的隔閡而難以融入社區。荷蘭的社會文化與民族特性相當有特色,具有不設限的思考模式、自由隨興的生活方式,讓人頻頻驚訝地稱呼他們是「The Crazy Dutch」,而荷蘭人也以此自嘲,強調「在荷蘭,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信奉生命就是要活得快樂有意義。
除了辦公室文化,荷蘭的生活型態也很不一樣,與我所熟悉的台灣生活差異頗大。HSBC 的 2015 年最新資料中,從外籍人士以客觀第三者的角度,比對台灣與荷蘭的評價,可以發現個人生活經驗 / 文化友善度有很大的距離。在調查報告的 39 個國家中,荷蘭在此方面項目仍多為吊車尾(但至少比 2010 年進步了):文化融入排名為 35th(台灣 8th);在當地交友情形 35th(台灣 5th);社交生活 34th (台灣 12th)。
可以想見住在荷蘭雖然環境讓人心曠神怡,樂於賞花、賞風車,但在此工作若是缺少家庭或伴侶在旁,或是沒有對工作的衷心熱愛,或許難以支持在此持續長期生活。而經濟面向來說,對於離鄉的國際工作者,於荷蘭工作也並非刻板印象中的高收入、光鮮亮麗,因為不管是儲蓄(30th)或是可支配收入(31st)的排名皆不如台灣(15th、17th)。
然而在另一方面,從工作與生活平衡(荷蘭 5th、台灣 28th)、家庭面生活品質(荷蘭 7th、台灣 34th)這兩項的排名可以看到兩者公私領域界線根本上的差異。於是我在歐洲工作後,才認清自己過去將工作帶入私人生活的方式,在荷蘭「行不通」,也根本「不需要」。這才開始學習豐富自己的私人生活,填補不須加班的時間。

衝擊 2:沒有客套,只講究效率的職場環境

在實事求是的文化背景之下,荷蘭企業相當講求數據分析與效率。辦公室裡大家直來直往,省略客套恭維,也模糊了階級界線,不容易見到長官或權力者擺出架子、對人頤指氣使。反而比較常遇到老闆親切地說:「讓我幫你倒杯咖啡吧!」,而職員、部屬的態度更是一絕,認為「我們大家都是平等的」、「老闆主管也應該要聽聽我的聲音」,對於自己的權益會毫不猶豫地爭取。
另一方面來說,如此不留情面、直接了當的對話方式,讓東方背景的我在工作之初嘗盡苦頭,經歷數年的適應調整後,我也逐漸習慣於荷蘭式的直來直往。若是不認同主管意見或是權益受損,也會立即當面無畏懼地提出反對看法。然而,即使在荷蘭工作已經將近八年,每當與新的荷蘭工作夥伴交手,仍然會再度發現這些深刻在身上的文化背景差異。
就在幾個月前,我以婉轉的說法對下屬表示沒有時間,要延遲他的提案,卻在稍後發現下屬已經開始進行,而提出質疑後所得到的回答是:「你應該直接說:『停!停!停!這真是個笨主意。』否則我怎麼知道你不希望我開始這個計畫!」
可見得,即使都已經清楚荷蘭式行事風格了,還是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停調整溝通模式才行。

衝擊 3 :想去荷蘭,曖曖內含光實在不管用

在荷蘭工作的可能性對於海外工作環境高度關注的 CAREhER 讀者來說,大概是最有興趣的問題之一。 荷蘭人的性格大多是有著滿滿地自信、樂於發表自己的想法。東方文化所習慣的順從、謙虛,有可能會被負面解讀為無法獨立思考、沒有主見。
此外,荷蘭社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甚至我在實習尋找出租雅房時,還需要與其他住戶預約面試,他們藉此檢視未來室友是否是個善於表達自己意見、容易相處、調性相同的生活夥伴,因此我特別強調在荷蘭求職面試時,你需要積極地展現個人溝通能力。
在荷蘭工作機會的具體答案與個人學經歷、專業領域,甚至運氣、機運都很有關係,實在無法用「簡單」或是「困難」一言以蔽之。但在新書《比工作更重要的事!荷蘭人快樂至上的生活哲學》我根據自己經驗列出在荷蘭求職面試時的注意事項,也列出各類合法工作身分、找工作的管道、會荷蘭文是否必備等等資訊。讓你發掘可能的職缺機會,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少了管道,而非沒有能力。

撐過去,然後享受「荷蘭式」的愜意步調

國際工作人才將全世界視為自己的舞台,在每個轉換跑道或跳槽決定的背後,可能要面臨搬遷至異國、重新適應環境一連串的問題,可以想見成為海外工作者要不是很有勇氣、要不就是有一股傻勁,我便是從沒想太多,回頭檢視才發現一路下來也熬過不少困難。
異國工作的確不容易。先撇開工作上的壓力或競爭不談,光是文化、語言、生活的適應便是一大挑戰,還要應付偶而浮現的孤單寂寞低落心情。
但我一向鼓勵有能力者,別考慮太多「還沒發生的困擾」而限制了自己的步伐,譬如:擔心遇到種族歧視怎麼辦?沒辦法交到朋友怎麼辦?若是自己無法適應怎麼辦?出了家門,不但能看到另一種風景,更可以找到自己的其他可能性,套句荷蘭人的口頭禪:

Everything is possible!
 

認識更多荷蘭:該工作還是育嬰?用荷蘭方式找到你的最佳解
 
圖片來源: Glyn Lowe Photoworks.

36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