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習設計的路上學到的六堂課

1 Shares
1
0
0

前言 – 從設計學校開始啟程

大學時,我曾經讀過一篇有關知名設計公司 IDEO 的文章,當時我心想:「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但在當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去發展我的設計生涯,畢竟我已經選擇專攻工程,也理所當然的地持續走下去。畢業之後,我在 Cisco 和 Facebook 擔任專案經理。在我擔任專案經理的六年期間,我發現自己在專案工作上感到充滿壓力且沒有成就感。以養貓來比喻的話,我意識到自己比起養貓,更想要去畫一隻貓。因此我決心申請設計學校。
全球有很多不同的設計學程,但我想要的課程是具備多元的設計科目,並且能夠幫助我在藝術與工程領域之間的設計光譜上找到立足之地。我在史丹佛大學提供的課程裡找到了解決方法。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分享我在史丹佛及學習設計的旅途中的所學,不只是如何設計更好的產品,還包括設計更好的生活。

Kite 1
我做的孔雀羽毛風箏在半成功地飛行在 San Gregorio 海灘上。via Tracy

第一堂課:了解創作背後的意圖,其價值更勝於結果

念設計學校之前,我曾疑惑地看著現代派畫作,心理想著:「這種作品我在五歲時就能畫出來了。」沒錯,我五歲時可能可以用我的手指創作出《黑方塊》,但只用繪畫技巧來定義一幅畫作會誤解畫作真正的價值。
比起一般被認為是藝術的作品(如寫實派畫作),馬列維奇 (Kazimir Malevich) 藉由繪畫表現自己在現實狀態下的挫折與沮喪情。深入瞭解了馬列維奇的創作元緣由後,我更加由衷欣賞他的創作《黑方塊》以及其他現代藝術作品。
後來,每當我被某些字幕上很挑釁的新聞標題轟炸時,我總會回想起當時欣賞現代藝術畫作的經驗。或許對待一件作品,我們總是太急於反應自己的想法,而沒有好好花時間去瞭解作者創作背後的意圖。

第二堂課:培養創造力,不可或缺的靈感和練習

靈感無所不在。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時,我們常常透過研究極端使用者來獲取靈感。史丹佛設計中心 (d.school: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 則強調團隊成員包含來自多元的背景的重要性,他們有更廣闊的生活經驗,也代表擁有更多靈感來源。我自己在專案上經常從不同地方得到靈感,如一件名藝術家的作品、我的學生夥伴、一位產品使用者、大自然、旅行等。
創造力需要將靈感實際應用到生活上,也就是去創造新的東西。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如果你找不到靈感或是不知道如何將靈感付諸實現去應用呢?
這時就凸顯練習的重要性,由於創意往往各處所學。我在念研究所時學到,「創意人才」往往花上不少心力在學習做策略,像設計思考、以人為本的研究方法(如:使用者訪談、產品原型、腦力激盪等)來克服創意發想時遇到的瓶頸。這就像瑜伽中的烏鴉式 (crow pose),你不經一番練習是無法輕易做到的。
我做過一個名為「paperweight」的藝術專案,它就是一個翻轉原有「書本是訓練心智的運動」概念的點子,藉由讓讀者從鍛鍊中獲得真正的「力量」。

20150608-DSC_4283
翻轉原有「書本是訓練心智的運動」概念的點子,藉由讓讀者從鍛鍊中獲得真正的「力量」。via Tracy

第三堂課:對你的行動抱有偏好

我常發現自己為了做一些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花上許多時間事前閱讀評論、在 Pinterest 上搜集圖片、向朋友尋求建議。這樣一直專注在前期決策的行為,有時會讓你困在無止盡的推測世界裡(也可以說是「分析麻痺」)。這就像空轉引擎 —— 消耗瓦斯卻沒有任何進展。
設計學校教我一個克服的方法:對於你行動抱有偏好。就算你不知道什麼是對的決定,只要去挑選一個看起來最吸引你的選項並開始製作產品原型( prototype) 一些初步的版本,接著你就能從中獲得新的資訊與評價(正面的或是負面的,甚至是兩者兼得!)。這個方法可以用運用在設計產品、職涯選擇等。你一開始認為自己想要的,不一定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加速這段釐清的過程,才能幫助完成你真正的目標。
這個方法在我學習設計的旅途中特別有幫助,我起初是設計商店裡的實體產品,但後來卻發現自己不喜歡長期的產品開發週期。我非常享受做使用者研究(這是我直到現在仍會做的事),但卻發現內在的自己對於使用者訪談感到十分疲乏。我一開始在史丹佛唸書時,一直避開不去接觸軟體相關的專案,因為我過去已經在這領域投入非常多的時間,但在上了平面設計課程後,我開始學會欣賞軟體具有互動性的過程以及影響力。我開始對於物理性產品、設計相關研究、 UX 設計都有興趣,花時間去更了解這幾件事情,幫助我釐清自己到底想針對哪一項進行長期發展。

第四堂課:產品原型法教你從失敗中快速學習

在 Facebook 工作時,我們常常會談到快速地失敗(fail fast)。在這些鼓勵失敗的氛圍之下,我卻不知道該「如何失敗」。我在史丹佛學到產品原型法(prototype),這是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Google 定義產品原型法為「一個東西的最初版本(通常指的是機器),在產品要去發展或複製之前的原型。」產品原型意指在低擬真度與低時間成本交互作用下,專注評估一項設計的優勢與劣勢的過程。藉由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地去測試可能潛在的問題,你可以獲得更多反饋,快速地去除不適用的點子,並且真的做到「快速失敗」。

Rapid Physical Prototypes_Layout - Starburst Table
我第一個紙板的原型設計,幫助我快速調整產品的尺寸和結構。via Tracy

第五堂課:把回饋當作禮物

最近一個工作上的朋友問我:「你是什麼時候知道該好好聽取並接受別人的回饋?又在什麼時候該回答對方『我認為我的設計很棒,你不曉得你自己在說什麼嗎?』?」接受別人的回饋(或著說是批評)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當我在寫下這段文字時,我也忍不住感到有些緊繃了。
一個更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回饋當為禮物。即使禮物不請自來,當有人花了努力為你挑選一份禮物(給你回饋),你就需要好好決定是否要保留(接受回饋)或退回(忽略回饋)。
對方是否點出你了不曾注意過的事?這是不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關鍵問題?這些你都必須去捫心自問。透過批判性的思考並且不帶有任何偏見,去面對你所收到的回饋。誰知道呢?也許有人會給你贏得樂透的機會。除非你親自打開禮物盒子,不然你永遠不會知道發生什麼事。

User Testing
別人的回饋就像是禮物,而有時候你會感覺像是過生日,一下子得到很多「禮物」。via Tracy

第六堂課:說好故事很重要 

我在編輯我的線上作品集 (profolio) 時,我一些設計師朋友說:「這看起來主要跟視覺設計有關」(但這不是我的意圖),或是說「這項專案的目標讓我覺得很困惑」。在過去十年中,我很少花時間在寫作上 —— 主要都是處理 email 及文件。我很久沒有好好的練習說故事,直到我發現自己需要和他人傳達我的工作價值。為了吸引潛在客戶,「說好故事的能力」對於撰寫作品集來說非常重要,同時說故事也能應用在各種面向的溝通上,包括簡報、採訪或甚至寫 email。
培養自己說好故事的能力也是我寫本篇文章最主要的原因。這是一個溝通的練習,而練習是讓自己進步的唯一方法。

結論

我以前總覺得大學是我人生的蛻變期,但後來我的研究所生涯對我影響更深。在大學時,我疲憊的追趕著大家的腳步;而到了研究所,我邁開了自己的步伐。
在設計學校以及過去一年擔任自由工作者期間,我找到了自己最熱愛的工作。許多新的興趣和嗜好是我過去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從學習、嘗試以及好奇心的過程當中我得到了樂趣。最重要的,我創造出時間與空間的間隔,和自己與想要成為的人、我以為我該成為的人、以及他人認為我應該要成為的人做了區隔,因此,我可以好好的專注做自己。
Most importantly, I created the time and space to separate myself from what I could be, what I thought I should be, and what other people wanted me to be, so that I could just be me.

原文請見:Six Lessons from Studying Design

1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