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六年的時間,在東京這個補習班,總算懂得如何與日本人溝通。
高中因為興趣開始去會話班學日文,大學因為興趣之助而進了日文系,前前後後學了日文長達六年,日文檢定考試也如願考取了一級,想說有機會去日本交換留學在東京驗收和精進自己的日文能力就應該好好把握!胸有成竹地帶著一只行李箱來到了東京,一旦身處在全日本人的環境才驚覺…
「天啊,怎麼說話速度這麼快,怎麼有聽好像沒有懂?!可以假裝自己從沒學過日文嗎…。」
我是 Lulu,來日本東京當留學生三年後,以東京 OL 的身份留在這異鄉也很快地進入了第三年。旅日生活第七年的現在,才總算能有自信地說:我很融入東京的生活,並且懂得如何與日本人相處!
赴日求學工作的人不少,相信其中許多朋友比自己更快能與日本人打成一片,但是個性介於台灣人和日本人之間的自己,保有台灣人愛管閒事的熱情也有著與日本人一樣說話做事會「遠慮(ENRYO;中譯:客氣)」的不直接,這種不是純日本人又不是很外國人的性格倒是讓自己吃了不少壓力的苦頭,特別是在這個明顯媚外崇洋的國度,特別是在這個有許多「潛規則」的島國。
客套話容易當真
三年的留學生活,最困惑的還是剛開始參加聚餐或活動時,到了尾聲大家互道再見時的「問候語」,一開始聽到日本人朋友對方說:「バイバイ、また遊ぼうね〜(掰掰~再一起出去玩吧!)」,幾天後開始想著,究竟那個「また」、那個「下次」是指何時呢?還是日本人比較閉俗,需要我們主動去跟他們約時間?
百思不解之下總算忍不住問日本友人這個「現象」,才知道這個只是日本人說再見的「慣用問候語」,沒有特別一定要約下次見面的意思!原來一直以來都是自己會錯意呀…
此種「美麗的誤會」不勝煩舉,在與日本友人的對話中也常常出現讓人大打問號跟不禁放空的場景。特別是以往透過日劇或日本節目接受日本情報時總是習慣以「中文」記憶日本明星、綜藝節目或偶像劇等的名字,突然全部變成日語發音時還真是一時無法反應過來,更不用說歐美明星的英文名字全部變成以片假名的方式出現在對話中,既來不及查也不好插話詢問打斷對話的節奏,自然而然成為了團體裡最安靜不發聲的那位…
從學校到職場,差別在於「潛規則」
留學時曾數度想逃離這「冷漠」又「寂寞」的東京,而會決定留在日本工作的一大原因是覺得自己「光留學不足以深入認識日本社會」。
尤其念研究所,研究室一半以上是也說中文的中國人,再來就是韓國人和其他國家的同學們,如果不自己去參加課外活動或去打工等,即便是在日本留學,說中文的時間也不亞於在故鄉時的量。而身處的校園環境也是有別於真實的日本社會,由於日本正面臨著「少子化現象」的衝擊,各家大學無不積極招收外國人學生,對於中文有興趣並學習中的日本學生也不少,留學生在校園仍像溫室中的花朵一樣被照顧得好好的。
然而,出社會又是怎麼樣呢?於是我一腳踏入日本職場,與日本社會新鮮人們一起正式接受各種「潛規則」的洗禮。
日本職場有基本四大話術:
1. 一早進辦公室的「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安)」
2. 接電話時不管對方是誰都先感謝地說「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平時承蒙您的照顧)」
3. 上班時間遇到同仁時打招呼道「お疲れ様です(辛苦了)」
4. 下班時則說「先に失礼いたします(不好意思先走一步)」
這個「基本禮節」對於外國人來說就像念教科書一樣,多練習就順口,但是最大關卡則是那沒有明文規定的「潛規則」,日本人稱它作「阿吽の呼吸(あうんのこきゅう・AUN NO KOKYU)」。「阿」是指張嘴時的「吐氣」,「吽」則是指閉嘴時的「吸氣」,表示一起共事的兩人(或兩人以上)一哼一哈有著不言而喻的默契。
剛進入社會的菜鳥們,第一年沒有什麼重責大任,就是要好好的學習如何察言觀色、如何敏銳地判斷每一口「呼吸」。各種時刻的呼吸們諸如,最資淺的菜鳥們需要在:搭電梯時負責按電梯、電話響三秒內要負責接起電話、宴席或應酬時負責斟酒分菜;而女生更需要懂得職場賢慧之道,客戶來訪時端茶倒水,下午三點點心時間時負責發放客戶送的餅乾甜品;又場景如當開會時上司說「不覺得很熱嗎?」的時候要知道該去將空調調冷;當飲酒會時上司說「口渴了」的時候要懂得叫服務生來點酒喝等,充滿著讓人心中不禁出現「就直接說你想要我們這些小的去做什麼不就好了,為何說話要這樣繞一大圈」等喃喃怨語。不過既然是「默契」,還沒有培養出的人是「不知者當下無罪」,新人如果當場不知如何應對也不會被譴責,只會在事後被前輩偷偷地帶去「教學」一番。
外國身份的平衡
也許是容易因客氣而「見外」的個性使然,也許是日文系畢業又已在日本留學三年的自負和面子作祟,也許也得歸罪於 A 型人那容易對自己要求過高的「完美主義」,剛進入日本職場時曾一度被日本人女上司說「 Lulu 妳別把自己繃得這麼緊啦!」被自己過往一直認為把自己逼得太緊的日本人、那A型血型為最大宗的島國民族的人如此一說,還真是被一語點醒夢中人!
日本職場總是很自然地對於同樣是亞洲臉孔又算是會說日文的員工「一視同仁」,不會特別給予「外國人對待」,而是與一般日本人一樣任用和教育,甚至不會特別分配海外的工作去做。而反之若一個外國人因此把自己當日本人一樣去融入的話,很容易會造成不必要的壓力,甚至失去了自己身為一個外國人的特別之處和職場優勢。於是在進入日本社會兩年多,在新銳公關公司兩年的經驗,和現在在傳統商社半年多來的摸索後,總算找到自己在這個又國際又鎖國的社會的定位和角色,找到生活在東京這大都市如何 WORK HARD 又 PLAY HARD 的平衡點。
分享日本工作環境和日本職場經驗等日本生活談之前,不論如何也想要先跟大家分享這些年下來在東京習得的「說話藝術」。畢竟
「語言」是可以透過教科書、補習班等方式去學習的「工具」,但是「溝通」卻是需要花時間深入當地背景文化、洞察當地人們思維行為的「管道」。
想要開心的在東京扮演日劇中的上班族一角,想要舒服地擁抱東京這處處充滿驚喜的樂土,懂得如何與這城市的人事物進行良好的「對話」絕對是關鍵。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是卸下原先有的「刻板印象」,不只是拋開對於新環境新文化的「既有想法」,更是要放下自己本身的「固有身段」,彼此在懂得五十音的基礎上,從零開始培養出「外人」和「內人」的默契。然後數年後會發現,即使身處在異鄉,遊子遊女也可以在新土穩健地扎根。
我是 Lulu,將繼續在東京社會學習日式溝通之術,也希望自己眼中的東京職場和生活能帶給大家不同的認識東京的角度。歡迎大家跟著Lulu 的雙眼每天一點一滴地觀察東京,請見 Lulu EYE Tokyo。
我自己也是透過如此「觀察」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從覺得東京過於冷漠到越來越「愛」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