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hER:很多讀者都跟我們提過,在職場上,影響力很重要,但她們也往往有很多疑問。
我們特別邀請在工作中經常需要協調、替團隊找到最適合資源的 Christina 來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身為女性,她傾向運用同理心並聆聽,但輕快卻直接的溝通幫助她用最自在的風格來達成共識,於是我們將專欄定位於「優雅影響力」。
每個月,邀請妳,和我們一起討論,實現職場中理想的自己。
隨著在公司的資歷加深,我最常被不論是新同事、或是想進入外商科技公司的求職者問的問題是:「妳覺得要加入公司、或者成功活下來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雖然可能的答案有很多,溝通協調能力、分析力、產品經驗等都是很重要也很棒的答案,但是回想自己的經歷,我的回答永遠是:彈性,又或者套用近年來很紅的一個詞:成長型思維。那是什麼?
首先,我相信態度決定一個人的行為,並很大導致結果。在產業快速更迭,或是公司正值倍數成長的環境,有很多工作都是我們不熟悉或者沒做過的。當挑戰來臨,即使沒經驗,你願不願意做為那個挽起袖子把事情做出來的人?你敢不敢把握機會,迎頭面對可能失敗的風險,邊做邊調整?這些聽起來好像很理所當然,誰不想要精采的職涯和打贏一個又一個的硬仗,但事實上,願意時刻挑戰自己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舉個例,我被主管暫派東京帶領日本銷售團隊時,我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順。我不僅沒有正式的管理經驗,年紀其實還比一些成員小,做廣告銷售沒多久、日文甚至無法跟客戶對談。這種種條件都跟一個「成熟的業務負責人」相差甚遠,別說經理了,連當業務都不符合。但當時,日本的團隊正處於突然失去領袖,並跟新加坡總部有很大代溝的狀態,所以當時主管和我談了之後,在找到正式負責人前,決定派我去東京。
害怕很正常!首先認清自我優勢和明確目標
我怕嗎?當然怕。明知紙上條件差了十萬八千里,自己心裡先卡一關,也要面對同事或許不服氣這種莫名的空降,或者「萬一真的業績差大家一起垮」的可能性。但當我思考,這個機會可以磨練我以後正式擔任管理職的韌性和能力,如此就算失敗的風險在而且還不小,我也想要勇敢接手。
當然,接手並不盲目。首先和主管明確我的目標,也想清我的優勢。與其說希望業績拉出長虹,新加坡總部更期待我去穩定團隊,並落實剛起步的營運目標。面對團隊成員,他們正希望有人可以協助他們和總部雙向溝通,不想東京辦公室老是唯唯諾諾卻永遠說不清重點。過去在日本念書的經歷雖然沒讓我變成日文通,但卻讓我更容易聆聽「對方未說出口」的文化差異,於是,我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溝通和提昇團隊效率落實者的角色,而這兩點都是過去我已經證明、並擅長的工作方式。想定之後,從這樣的角度來幫助彼此,就此渡過了踏實的七個月。後來不僅業績真的沒掉(慶幸團隊挺有兩把刷子的,嘿),我們還拿下季度業務目標第一名。離開日本回到新加坡的那天,我感覺自己像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交棒給繼任、也是真正的、符合條件的「業務負責人」。(延伸閱讀:新世代人才,勇敢展現「捨我其誰」的 OWNERSHIP)
50% 做過 剩下就努力學吧
回到彈性和成長型思維,如果我未有勇氣挑戰我不曾做過的事,那我不會知道,原來我還真的能做到,收穫職場上的成長,也順利打開接下來的另一道門。有次我跟主管談,我問他當初怎麼敢下注,萬一團隊真的垮了怎麼辦?
「那時我也沒什麼更好的選擇了,」他聳聳肩說,「而且這個工作妳有 50% 勝任或者做過,剩下的 50% 我相信妳可以想辦法快速學會。」
這個 50% 的準則後來也變成我在公司的試金石。如果一個機會我覺得有一半符合或感覺有把握、有經驗,那其實就值得我相信自己,試試看越級挑戰。帶著彈性挑戰自己未做過的事、並相信自己可以迎頭趕上、即使失敗也當成是學習的一部份,是我認為在過去十年裡,幫助我在公司裡曾經五次跨國轉職、做過用戶營運、行銷、業務、產品等不同職務,不斷成長,也在許多同事身上看見的特質。
妳呢?也許下次可以聊聊,是什麼讓我們猶豫該不該(或能不能)接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