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今天的語音專訪時間,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郁青,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聊聊一個可能平常知道但卻不是特別注意到的問題,也就是身為一個組織裡面少數族群應該要怎麼樣去表現自己。那針對這個主題,我們邀請到 DC華府地區執業的律師 Dorothy Deng,來跟我們分享,因為她在法律界中,其實亞裔的女性是特別少的,所以 Dorothy 要跟我們分享,十二年的經驗裡面,她對於身為公司、學校裡面的少數族群,有沒有什麼一些特別的感想跟觀察,大家在面對像這樣子的一個狀況的時候應該要怎麼樣表現自己的價值。那麼首先,我們歡迎 Dorothy。
哈囉, Dorothy。
哈囉,大家好。
先跟我們分享一下,你身為少數族群的資歷?
其實少數族群是一個很廣泛的觀念,我想每一個人都有曾經身為少數族群的經驗。假設你走到一個餐廳,你發現所有人年紀都比你小,那你就是少數族群,所以這其實是很廣泛的。
但是我今天跟大家介紹可能是針對我個人在美國的經驗,我當年從台灣大學畢業後,來到美國念法學院的經驗;還有法學院畢業以後,來到華府法律事務所執業的經驗,所以針對我是來自台灣,母語是中文,還有身為女性,目前在一個法律事務所執業,以這個角度為出發。
剛提到你在美國待了 12 年的時間,從以前到現在,你自己對於少數族群,有沒有什麼樣的體驗?或是遇過什麼特殊的情形?
當我真的第一次覺得,我自己是少數族群的時候,可以追溯到大四快要畢業的那時候。那時候收到賓州州立大學法學院的入學通知書,然後我就開始上網看了一下它學校附近的地點等等。我在台灣申請的時候,一直以為我是到 Penn State 大學總區的一個大學城去念書,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等等。但事實上並不是,法學院的地方其實是在賓州的一個小鎮上,那個小鎮的人口結構基本上是以白人為主,沒有其他族裔的族群。所以其實我那時候是還帶著蠻緊張的心情去到那個鎮上,果然,走在路上的時候常常被行注目禮,大家就盯著你看,後來也就習慣了。
但是我要提到另一點,雖然這是在校外的時候,我很容易被人家注意,但在課堂上我並不會特別地被注意。這是一件有一點奇怪,你可能想像不到的事。但是因為在美國,它就是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族群構成的國家。所以當一般的人,尤其在學校裡,他看到一個亞裔的臉孔,其實一般人並不會覺得說:「哦,你是外國人」,或是說:「英文不是你的母語」。
我還記得那時候上課還蠻緊張的,因為念法學院,常常教授會抽問,採蘇格拉底式的授課方式。我每次去上課的時候,第一堂課都一定會跟教授介紹自己,我會說我是來自台灣,之前全部都是在台灣受教育,所以我的英文可能不是那麼好,我有問題我會多多跟教授請教。
一方面讓教授知道我可能有一點點的障礙,希望他們稍為可以考量到這。因為我知道如果今天我沒有讓教授知道的話,其實教授他看著他的學生,完全不覺得說我有什麼不一樣;那走在路上會被注意是因為鎮上人口結構的關係,很少看到華裔的臉,所以鎮上的人看到我的外表會馬上覺得沒有看過。可是我在課堂上的時候,各路人馬都集中在這個五十人的教室裡面,光看我的外表,看不出來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剛剛 Dorothy 提到一個很有趣的點,美國光是州,可能就有 52 州來自各地不一樣的人。所以在專業環境,比如說學術,甚至是在企業,他們已經很習慣有來自各地各色的人種,所以他們也對多樣性非常的重視,是嗎?
是的,你剛講得沒錯!因為美國最早是個移民構成的國家,多樣性的這個觀念,英文叫做 「diversity」,新的一個大家比較喜歡講的詞 「inclusion」(包容性)。但這兩個詞其實意思非常相近的。一般人認知到不同的少數族群,一開始可能是種族,但是現在它其實已經擴張到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性向、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經濟狀況等等。當你跟主流不一樣時,你都可以稱為少數族群。
因為美國人一般都有認知到:「沒錯,我們的社會是由很多很多不同的少數族群去構成的。」
所以,少數族群彼此之間能夠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了解到文化不同的地方,其實這是對社會有正面的功能,不管是在政府、在企業或是在學校,其實都會希望他的結構有多樣性,因為這樣子才能夠讓大家彼此能夠互相學習。
像我們在律師事務所,如果今天我的客戶來自新加坡,因為我是亞裔的臉孔或是有中文的背景,公司會覺得說:今天有這樣的一個律師,其實會讓客戶覺得更自在。同樣的,各式各樣的企業都會覺得我如果要服務不同的社群,其實我自己本身內部如果有這個社群,對我的企業更加分。所以這是有種種的因素,讓美國非常重視 diversity 和 inclusion 的這種觀念。
你剛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是:以前講 diversity ,現在反而觀念更往 inclusion 這個方向走,可以多跟我們講講,他們怎麼看待 inclusion 嗎?
inclusion 是近年來我比較常常聽到的詞。 diversity 的重點是說我認知到有「不同」的少數族群的 group,在這個 group 我把不同的元素加進來; inclusion 的話,變成我們不應該去區分、不應該貼標籤。我們的重點應該是要接納所有不同的人,當我們是要招募 ( recruit ) 員工或是學生時,我們必須是要 include 把大家都包納進來。我們要尊重每一個文化,讓全部都能夠涵括到這個結構裡面,所以其實 inclusion 應該是 diversity 進化的概念。但事實上,我想在美國的話,這兩個詞目前還是蠻通用的,所以有些企業會說我們公司的 diversity program;有些企業會說 inclusion program,但其實目前的使用方法是非常類似的,只是說 inclusion 是更新的詞。
所以 diversity 把每個人都分開來; inclusion 反而是所有的人都放在一起,所有人的價值都是同等重要。
你自己的公司,對於少數族群這方面有什麼特別的幫助嗎?
因為我本身是在律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至少在美國的話,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是以白人男性為主,在我們的事務所來講也是這樣。我們有 160 位律師,女性律師只有 40 幾個,大概 1/4 ,比例非常的不平衡。
合夥人的話,我們有 90 位合夥人,但只有 17 位是女性,很勉強的算了 20 %。女性在我們事務所裡面就已經算是非常明顯的少數族群,在最近兩三年,我們事務所流失了很多優秀的年輕媽媽,讓事務所不得不開始正視:不斷地流失優秀女性這個問題。一直到過去一年,終於開始正式地想要成立一個政策 ( policy ),要怎麼樣才能夠有彈性上班、要怎麼樣從彈性上班影響支薪、怎麼計算紅利。因為以前如果有需求,可以跟事務所提出來,但是並沒有一個很正規的規定,可以讓你去循這個軌道,要求事務所給你一些彈性。造成很多女性寧可離開事務所,可能進入政府部門工作,或是去企業內部 (in house),對他們來說壓力沒有那麼大,可是這樣對事務所來說損失很大。
看到人才流失,才驚覺不妙。
而且因為現在我們年輕一代,可能有的人覺得說我沒有必要替你賣命,對於女性的客戶來講,但她們看到我們事務所的女性職員一直離開,這不是一件好事情。
了解,其實對公司來說,少數族群的價值是很重要的,但是他們有提出一些不同的方案想要配合,可是我想首先身為少數族群或任何公司的人才都好,你必須要先表現你自己對公司的價值,公司才會正視到這件事情,也才比較願意配合你。
妳在 12 年來,以一個少數族群─亞洲女性,這樣子的身分,是怎麼表現自己對公司的貢獻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像剛剛提到我們流失掉很多優秀女性,很多人可能在離開之前,都會釋放訊息給事務所的高層:「我沒有辦法滿足一個月必須要讓我們做計價的時數,或是說我可能要早上五點進辦公室,但是三點要走,所以你要配合我。」所以我要講的一點是:溝通很重要。
你必須要讓你的同事知道,我身為亞裔,我有大中華地區的背景、人脈、台灣法律教育的背景。我必須要常常和同事溝通,讓他們知道我跟其他人不同,因為我不同,所以我可以帶來更正面的價值,你常常要想到:怎麼樣能夠讓人家知道。因為你如果只是坐在角落裡,或是只是認真地工作,其實一般人並不會很直覺地想到,其實你和一般人不一樣。
舉例來講:我們事務所 160 位律師,亞裔的律師包括我只有 2 位,英語非母語包括我也只有 2 位。所以你如果不讓人家知道我會中文,其實人家看到你不一定會覺得你一定會中文,或是你一定會某種亞裔語言。在美國反而他們不會預設立場,這種原因,讓我覺得我一定要更加認識我身邊的同事、上司,甚至是我的秘書,其他的合作員工 (supporting staff),必須要讓他們知道你的背景 ( background )。
所以反而是要很明確地讓公司知道你特別之處在哪,讓他們理解你其實可以做一些和其他人不一樣的貢獻、價值等等。
我是強烈建議多多去認識你身邊的同事,多多讓他們了解你來自台灣的背景等等。當然不是高壓地介紹自己,因為重點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但我自己感覺是當你有實力的時候,你是可以超脫性別和種族,但這不代表你不讓人家知道你的背景或是你來自哪裡的文化,其實這是對你更有加分的,因為你這樣反而顯現出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最後,蠻想問問 Dorothy ,剛剛有說,妳有一些特別的策略,去展現自己的價值,畢竟妳是 12 年經驗累積的。對於其他可能在公司也是屬於比較少數的會員們,她們如果這個時候遇到像這樣的狀況,建議她們會怎麼做呢?
很重要的是:不要畫地自限、不要預設立場、不要害怕當你告訴別人你不一樣的地方,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說真的,一般美國人不會一直去想你跟他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他們其實預設立場是你跟他是一樣的,所以你不去講,他們反而不知道,千萬不要覺得我如果講了,人家會覺得我是不是拿這個當藉口,所以溝通很重要!
講一個我親身的經驗,我有一位女性上司,她非常的嚴格。有一次她請我寫一篇文章,是一個新的法案,她希望我替我們的團隊寫文章,我寫了草稿後,我就 e-mail 給她:「這是我的第一份草稿,妳看一下這是不是妳想要的方向。」結果,她就回我 e-mail:「妳這一篇,雖然是草稿,但是有一些文法上的問題,妳如果不確定要怎麼樣修改文法的話,請妳的秘書,她可以幫妳先看,妳請她先看完以後,再寄給我。」我看到她的回應的時候,忍不住對著電腦螢幕,落下兩行熱淚。其實我是從來沒有在公司哭過,我通常算是還蠻微笑面對一切。
這真的是有一點質疑你的能力。
我從來不會覺得需要像以前在法學院的時候,跟教授說我來自台灣。自從進入就業市場之後,我很少先主動跟人家說英文不是我的母語,我幾乎不曾這樣子講過,因為我不希望人家覺得我是拿這個當藉口。
我知道可能寫作的地方,必須要特別地加強,但她回的剛好戳到我的痛處。結果,有另外一個同事,她經過我的辦公室看到我情緒上的反應,她非常地擔心我,她跑去跟我其他的老闆講說,結果引起一陣關心。大家知道原因之後,其他的合夥人就說好,我們要幫妳,決定在下次評鑑 (review) 的時候,不著痕跡地提醒:沒錯,她的寫作可以加強,但是其實英文不是她的母語,所以她其實已經算是進步很多,而且算是蠻不簡單的。大概有四、五人同意要這麼做。
我記得那一次 review 完以後,那位女性合夥人就跟我說:「我其實從來不知道英文不是妳的母語!」
她從此以後也沒有再用那麼嚴苛的方式批評我,變成適用比較正面的溝通。所以從那次的經驗,我的感覺是其實真的不需要害怕讓人家知道妳的背景,其實美國人不會覺得這是非常負面的,也許世界各地的文化不太一樣,但是我想如果今天 CAREhER 的其他會員,也是身在不同的地方或是在台灣也是一樣,其實多多跟人家溝通,應該都會是有正面的功能。
沒錯! Dorothy 最後的建議非常的實用,妳必須要提供對公司有不一樣的貢獻,這個貢獻可能是需要妳自己或者是公司一起找出來,多多做這樣子的溝通,其實雙方會有不一樣的體諒。包括就像剛剛 Dorothy 有提到,可能公司會對媽媽的身分有一些其他的配合等等,都是需要靠溝通出來的。
今天非常謝謝 Dorothy 越洋和我們連線,她帶來這個對台灣來說比較新的觀念,從 minority 一直到 diversity 這樣子的想法,在美國是怎麼樣看待這件事情,其實因為地球村的關係,跨國合作的經驗也很多,慢慢地,像是聯合國團隊,或者是各種型態的組合,都有可能會出現。Dorothy這樣子的概念,很值得大家參考,以後在做跨國團隊合作的時候,也可以是溝通上面的一個要點!
今天謝謝 Dorothy。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