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shutterstock

不想再當只會點頭的 YES WOMAN — 談日本職場的「角色塑造」

過去對於日本職場的刻板印象是,希望新進員工像白紙一樣,進公司透過各種教育方式慢慢將其染上公司的色彩。而因為日本企業還不太懂得如何善用外國人員工,因此也依照慣例希望將外國人員工染上「日本色」。但是,踏入職場第三年,Lulu 發現太過努力融入日本文化,只是讓她變成了 YES WOMAN。 也因此,她開始思考,到底外國員工在日商企業,應該如何扮演自己角色?才能夠符合公司期望也不違背自己原本的個性。
59 Shares
59
0
0

「你別這麼緊繃啦,放輕鬆一點!」
曾經剛入社會半年時,被前輩這麼調侃著。
「竟然被壓抑的日本人說自己太過於緊繃?!」
我暗自驚訝著。
「你如果能再多像外國人一點可能會比較吃香又有趣吧」
日前上司突然半開玩笑地對我說。
「直到如今要我突然假裝不太會說日文或不懂讀空氣…,似乎有點太為難了啦」
我假裝鎮定地回覆他,並驚訝著竟然換職場仍被提醒。
過去對於日本職場的刻板印象是,新進員工的選擇方式並非大學的科系,而是「個性」與「特質」是否合乎公司氣氛,至於「個性」也不需要太過獨特,反而希望像白紙一樣,進公司後再透過各種教育方式慢慢將其染上公司的色彩。也因此大學生在找工作時,若非已清楚知道自己想從事的產業,否則就是不分領域先投履歷再說。如此環境與期望放在外國人員工身上之前,是希望外國人員工能夠融入日本社會,與日本人同事一起照規則玩職場遊戲。至少在我剛進職場、日本企業開始疾呼「國際化」與增加聘用外國人職員的 2011 年前後,日本職場還不太懂得如何「善用」外國人員工,而是按照慣例希望將外國人員工染上「日本色」。
大環境無形的壓力,潛規則的一道牆,以及從日本回台灣時的解放感,三年過後的 2015 年才發現我這個外國人也許太認真地想要融入日本社會,怕讀不懂空氣而變得過度謹慎,染不了百分之百的日本色,卻變成了沒個性的上班族,一個什麼都只會點頭說「はい!」的「YES WOMAN」。

活用你自身的角色特質吧

キャラを生かそう。
今年三月看到這個求職公司的廣告,被定位成「毒舌王」的搞笑藝人有吉弘行向正要找工作的學生們疾呼:找工作時不是要注重在髮型、服裝等外表上,而是好好找自己能活躍的公司,畢竟與自己個性不合的工作做起來既不開心也不會有好表現。
有吉先生說的一點也沒錯,但是這裡使用的詞是「角色」(キャラ),這個我本來以為只是用在演藝圈或角色扮演時的用詞。

via Lulu Cheng
via Lulu Chang
當時上司也是對我使用了「外人角色」一詞。「外人」從字面上可推敲是「外國人」的意思(原本此詞帶有貶義的意思),キャラ 一詞源自英文的 character 。此字本身即有人的性格、特質或者人物角色等的意思,日本人將其運用在各式「溝通交流」的場合,延伸的意思就是「在某特定團體內的個人定位」
這個 1999 年從當時的年輕人開始流行蔓延的此詞,以日本演藝圈中最擅長走「團體戰」的偶像舉例也許最顯而易懂。女生們在團體中為了能出類拔萃,不只是外表可愛就可以裝笨、貪吃、不服輸等,塑造好自己獨有的角色不僅能吸引不同的歌迷支持,更多相關的議題,或是相關的節目增加曝光量。
偶像之於舞台,就像上班族之於職場。我們也許不用像偶像如此戲劇化地表演,但是在職場上的「角色定位」一樣是「有目的」的行為,以不讓自己吃虧或者達到設定目標的表現。例如上司希望我能有多一點「外國人角色」,除了會因為一些語言或舉止出錯而製造笑點舒緩氣氛,更可以讓自己不會因為日文非母語,而被要求要和日本人同樣標準。當然不是要塑造不太會說日文的「笨蛋」角色。
記得過去職場有位負責帶我的來自上海的女前輩,她在上班時是「意見直說不服輸,出錯絕不留情面」的剛硬角色,私下聊天才知道她其實是很愛撒嬌且依賴的女生,她對我說:「我們的日語再怎麼加強也無法贏過日本人,因此得努力加強其他專業能力。在日本職場我們有著外國人加女性的雙重弱勢,為了能讓日本人同事尊重,我自己先戴上了堅強的面具,工作上不依賴他人,只等其他人來拜託自己幫忙。你不一定要像我一樣撲克臉,但至少要有能在這職場站得住腳的定位。」最後她做到了,即使是辭職後,公司有需要時還是會請她來支援當救兵;另外也曾有上司舉例,若每天早上都最早到公司並且最晚離開的話則,也可以出現「勤能補拙」的效果,就算工作不小心出錯也比較能被寬贖等。
其實日商文化不是要我們連個性都是「白紙」,也不是希望我們潛移默化成完全的日本人。其實只是希望我們懂得他們的「潛規則」,卻沒有想到這種想法會造成外國人無形的壓抑。
再度咀嚼上司的話,其實他應該是希望我能帶來不同觀點,又要我多一點「外國人」的樣子,這麼一想,那不就是要我「做自己」嗎?為什麼過往回台灣時會有找回自己的感覺呢?曾經我是如此不發一語的「YES WOMAN」嗎?不,我曾是敢直接與老師溝通爭取同學權益的學生,也是與同學創新社團的熱血成員之一,更有著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態度。怎麼一踏入日本職場,卻步步謹慎變成了縮頭烏龜?也因此,重新找回自己定位成了我在日本職場工作第三年的功課

開始勇於表現不同

於是當會議出現大家為了不破壞和諧氣氛、低頭一發不語直到被點名說話前的情況時,一直以來是公司最資淺而不太敢發聲的自己,決定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對於公司有什麼改善意見時,自己做報告書提出給上司。從等待任務的角色改成主動出擊的姿態工作,即使偶有「你的意見還真多啊」的聲音,至少在發想時上層變得會主動詢問我的意見,讓其他低著頭的人將視線投注在自己身上。
另外也有在日系廣告公司上班的香港朋友,在加班已成家常便飯的業界,他不顧自己仍是社會新鮮人即塑造自己是「六點就下班」的角色。雖然在日本職場來說是相當違反常規的事情,然而其在六點前確實將工作都完成,讓上司和其他同事都難以說話,他也因此能維持工作和生活上的平衡。
曾經有相關網路調查顯示,只有 18% 會刻意在職場塑造與私底下自己不同的「角色」,其餘的人,有人認為塑造角色並非「刻意」而是為了方便工作、有些認為在職場本來就難以表現出百分之百的自己、也有人害怕刻意塑造角色會失去真正的自己。
不過,就算不知該怎麼「定位」自己的職場個性的人,至少也要懂得學習在職場與各種個性的人說話的方式。前日本全日空航空的空服員、現在從事溝通諮商師的里岡美津奈小姐小姐在其著作《「また会いたい!」と言われる女の気くばりのルール》(自譯:會被說「還想再見面!」的女生讀空氣法則)』中,分享了她的七大話術:

  1. 主動且爽朗地打招呼
  2. 不過分「讀空氣」,維持平時的工作節奏
  3. 與人對話時偶而當個會保持適度沈默的聆聽者
  4. 遇到偶發狀況時用機敏直接的方式對應
  5. 挖掘對方細部的優點並適度稱讚
  6. 適度使用「雙關語」製造有笑點的氣氛
  7. 將「失敗經驗談」當做對話時的潤滑劑

讓人想與妳一塊工作

怎麼成為「還想再一起工作!」的外國人上班族呢?「做自己」是在異國快活生存的不二法則,適度地從不同對話中扮演各種「角色」是柔軟人際關係的要訣。當能夠越過「角色扮演」的掙扎後,就是確立「工作定位」的階段了。
還記得前份工作的上司再三地告訴我:若日文無法勝過日本人,又不想只單純負責與國外溝通翻譯的任務,那麼請找出在這職場中「這工作非找 Lulu 不可」的立足點。在日本有個說法是,20 代(20 至 29 歲的統稱)時的專門技術與經驗都很資淺,是找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的摸索期。的確,只一味想著自己是外國人,結果只是導致綁手綁腳。
然而我真的知道自己的「定位」嗎?

“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

Steve Jobs 曾留下這句名言,然而常常問題在於我們不知道我們究竟對什麼最有熱情。這期的雜誌《Forbes JAPAN》介紹了 16 位活躍於日本國內外的日本女性。雜誌用十字分析法將來自各個專業領域的她們,分類為:

  • 擁有特殊藝術才能的「達人型」
  • 結合社會力量的「社群型」
  • 研究硬體開發的「革新型」
  • 跟隨個人所欲自創事業的「踏實型」

這裏我就不特別說明四個類型,詳細內容暫留到下回介紹。不過可以看到,日本人的她們中,在日本國外發展的人中沒有人以自己的「日本人」身份作為特別之處,在日本活動的人也沒有刻意去塑造「角色」,她們實現了Steve Jobs 的話,那就是「做自己所愛,將其發展到極致」,如此真實地呈現自己最擅長的角色,不需要壓抑的情況下,反而有機會發揮自己最大的戰力,找到不可或缺的那個位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59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