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我用幾句話來形容上海的職場,那就是:頭角崢嶸、機會多、升遷發展潛力大;如果你有能力,喜愛挑戰和相應的報酬,那麼上海對於白領來說是非常好的機會之地。
一張單程機票前往上海
我並不是被公司派往上海的,也不是先拿到 offer 才前往上海的。我是買了一張單程機票飛過去,從零開始找起。
當時的我在左思右想後,沒有答應前東家飛利浦在蘇州的工作機會,而是毅然決然地到上海重新開始。原因之一,是我對飛利浦當時釋出的職位並非十分滿意:地點在較偏遠的工業區,下班後的生活受到侷限。另外我不是很確定用人主管會開明地授權讓我做事;原因之二,是我看上上海的眾多機會。
在荷蘭飛利浦醫療保健事業 (Philips Healthcare) 工作時,我從全球總部的角度看見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和成長力道,和總部重視此市場的程度。我身邊的許多朋友或同事,不論是大陸人、台灣人、荷蘭人、德國人,都在上海有或曾經有過很不錯的工作機會。這讓我興起了想去上海看工作的念頭。
老實說,現在回頭看,也覺得自己走了一步險棋。但是以結果看來,我認為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因為畢竟是要去異國工作。如果當地的地點、環境、主管的人格特質讓人有疑慮,我會認為寧可放棄。Don’t settle.
不是當地人,就把劣勢化為優勢
我有幾位 MBA 的學妹和朋友在上海工作,在她們的介紹引薦下,我開始與上海的獵頭(headhunter)面試。坦白說一開始並非十分順利,因為我之前的工作在台灣及荷蘭,完全沒有中國經驗,在行銷商管領域,這是一大弱點。我非常清楚自己的這項劣勢,因此對於每位面試官,我都表達自己願意學習的心態,並且以過去在荷蘭工作的例子,表現自己的學習能力;多強調自己能夠多方應用在不同領域的可轉用技能 (transferable skills),例如溝通能力、專案管理能力等;同時,我也盡力地表達自己與本地人的不同之處:擁有國際市場的經驗,能順暢地和國際團隊合作等,凸顯自身的優點。
這是身為一個外國人,在上海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點:要知道自己的賣點是什麼,並且追求適合自身 profile 的機會。以我的國際背景,我只找外商的工作機會,最好是有跨越大陸市場之外的角色。什麼智聯招聘、陸資公司,我是完全不看的。因為我非本土的背景,不可能在講究關係的本地公司吃得開,更無法適應其文化。
最後我拿到的 offer 是美商公司 + 外國老闆 + 需要與總部溝通的職位。印證了我對自己的角色設定與公司一樣。
替自己爭取更多權益
上海中階主管(Manager)以上的薪資水準,其實和歐美是同步的(當然市中心的房價與消費也是不遑多讓)。因此談薪水時千萬要爭取,也不要怕爭取。如果妳有專業能力,就要期許自己拿到有市場競爭力的薪資。這是一個求才若渴,會以妳的條件與表現來給的市場。我常聽聞誰跳槽了,調薪幅度是整整一倍。又或是誰不來報到了,因為簽下 offer 後又被其他公司挖走。
「有好的機會就去」。
這在上海是很普遍的觀念,因為市場蓬勃發展,造就平行和向上流動的機會。其實跳槽並不侷限於大公司之間,由於互聯網的興起,許多白領從國際大企業離開,加入新創公司。我就見聞幾位藥廠事業單位的主管 (BU Head)、總監 (Director) 放下人民幣百萬以上的年薪,投入新的網路公司。有些人認為大陸的跳槽現象是沒有職場定性,當然可以這樣負面表述,但正面來看,我認為這也是由於職場的活力,才成就了這些可能。
待遇之外,更要爭取被看見的機會
不論是醫藥相關、消費者物品、金融、投資銀行、建築設計或甚至是網路…中國大陸的廣大市場都提供了專業人士機會。有過幾年專業資歷的年輕白領 (young professional) 很是搶手。
由於不嫌沒機會,因此讓自己被看見,就能接觸到更多好機會。上海的白領人士很講求 networking。各種的專業人士社團、MBA mixer、校友會等不勝枚舉。由於實在太多活動了,活動的組織方式或參加者的品質難免良莠不齊。我建議參加幾個風評好的專業人士聚會,對自己在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和知識增進最有幫助。我就在某次同業聚會分享案例後,立刻收到另一家歐系大藥廠的邀約,問我要不要去做 Director。
有能力的人不怕沒機會,是我對上海職場最佳註解。這段待在全球第二大市場的工作經歷,相信也能帶來許多鍛鍊和體悟,為日後的發展鋪墊。儘管上海的生活品質是有改進空間的:空氣污染、人文素質,都還需要改進。但以一個 working city 而言,上海仍是一個極有動力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