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Shelley 現已於上海工作。
哈囉,各位讀者大家好,又到了我們週三的語音專訪時間,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郁青。今天邀請到是一個大家應該非常不陌生的貴賓,她是 CAREhER 的人氣作家 Shelley!她現在香港的美商科技公司 Keysight Technologies 香港辦公室擔任行銷公關,負責的是跨區域的資訊行銷整合。她之前有跟我們分析過在香港的工作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她的文章。所以今天對 Shelley 已經有一些小小的認識了,那我們要邀請她來分享她在香港這一年多工作經驗,以及生活上有什不一樣的適應。我們先歡迎 Shelley,跟大家打聲招呼!
各位 CAREhER 的讀者大家好,我是 Shelley!
歡迎妳回到臺灣!這次回台灣的時間也滿短暫的。妳現在是掌管整個亞太地區的行銷策略,所以是從台北辦公室到香港辦公室,執掌的範圍更大。妳的工作經常會跟不同文化的人共事,尤其在香港這麼國際化的地方,妳覺得最大的適應,還有在香港工作的模式上面有什麼不一樣?
我覺得不管是進入一個新環境或是和新同事工作的時候,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所謂的心態調整好是指不要預設立立場、學著觀察不同文化的工作者的做事習慣和模式,然後用他們習慣的方式去跟他們溝通。我覺得這是一個讓自己很快進入軌道的方式。
舉個例子來講,因為我們在區域團隊 (regional team),常常會需要跟不同國家的市場行銷團隊 (marketing team) 合作 (co-work) 。剛開始開會的時候,我就發現為什麼每次跟日本人開會,他們都不太發言,或是會議上問他們一些想法或看法,他們也通常不會講太多。每次開會下來,都覺得好像沒有什麼進度或結論。經過這樣一次一次開會的過程,我才慢慢了解到,在日本的職場文化裡面,他們很重視職場的階層概念,譬如晚輩通常會跟上司請教意見之後,才會在公眾的場合去發表他們的想法。所以你如果希望在一個公開討論的會議裡面,直接問他們的想法,他們其實不太會去講的。這也是跟美國開會很大的差異,美國人做事比較不拘小節,也很重視你的想法,他們喜歡在會議時大家透過討論的方式一起找出一個解決方案 (solution)。因為像這樣子的經驗,我後來就覺得,如果要跟日本人開會,在事前我會把當天會議的主題、我們要決定什麼事情列出來,先讓他們討論。會議當天就比較容易進行,也比較容易達到你想要的會議結果。
另外一點,因為我個人還滿喜歡跟不同的人交流。我覺得跟不同文化下的同事交流,可以讓自己改變一些思維模式。身為一個海外工作者,當你在進入一個新環境的時候,盡量要把自己的心胸放寬。每個人的文化、生活背景不一樣,自己的心態也要調整成不要因為他們一些言語還有行為,就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我個人的經驗是,因為我們香港辦公室,大部分的同事都是香港人,普遍來講香港人說話會比較直接、冷漠一點。剛開始你跟他們相處,會覺得為什麼他們不像台灣人一樣講人情味、這麼親切,後來我就發現,其實那也許就是他們在那個生活環境下養成的一種個性。所以自己的心態要調整好,把自己設定在一個心胸很放寬的地方,你才能真正做好自己。
剛進來這間公司的時候,因為有時候不熟悉整個工作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會被我們的香港同事指正。剛開始的時候就會有點受傷,想說會不會因為自己是外來的人,所以他們講話才這麼的直接。後來發現他們其實跟本地人溝通也都是這麼直來直往。以一個海外的工作者,如果要適應一個新環境,最主要剛開始你要懂得察言觀色,用外來者的謙遜和專業,才會讓你的同事越來越喜歡你。
聽得出來妳是有一些轉變的。妳說香港的同事其實是很直接的,那妳本人有沒有變得跟他們一樣直接?
有!我覺得我現在回來台灣,我會變得比較放鬆,譬如看到陌生的人,我臉上是比較容易有笑容的。在香港那種比較壓迫的環境裡面,很容易被周遭的人影響。譬如在地鐵上大家的步伐都非常的快,有些人可能在要進閘門的時候卡還沒有拿出來,後面的人就會變得很沒有耐心。我自己剛開始也會變得比較不耐煩,所以後來我就去上一些瑜珈課、去看一些比較軟性的東西,我覺得對自己的心情會比較穩定。
所以妳的人的個性也會產生一些變化。但調整過來就好了。
沒錯!
妳覺得台灣人現在到香港工作,是以哪些產業為主?以妳這一年多來的經驗,妳覺得有沒有什麼想去香港工作的人值得注意的變化?
台灣來香港工作主要還是以金融業、法律業為主。香港一直都是一個亞太的中心,所以很多各產業區域辦公室 (regional office) 都會開在香港。這跟台灣比較起來,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也是大部分台灣人比較能勝任的工作。香港本身是講廣東話為主,所以如果你是要找香港本土的企業,除非你會說廣東話,不然要打入當地的市場其實是有一定的難度。
至於香港整個產業的發展,如果你有特別注意的話,你會發現香港的四大支柱行業是貿易物流、金融服務、工商業跟旅遊業。但其實最近因為內地的經濟,還有和世界不斷地接軌,對香港來講影響滿大的。像金融業的部分,最近股票又下跌、過去一些全球金融危機,還有一些歐債的問題,這些事情都會影響到香港的經濟地位。
香港的政府也希望未來推動「六大優勢產業」,去鞏固香港金融亞太中心的地位。六大產業包括文化創意、教育、私營醫療、環保這部分。我個人覺得文化產業這一塊是台灣人最有機會進入的領域。因為台灣本身就有很棒的人才還有創意,但是缺乏一個國際的舞台。你去看香港,他們一年來就辦了很多國際藝術展會。如果有機會在香港的藝文圈工作,能見度會比較高,也是一個不錯的跳板。
聽起來香港金融跟法律業不一定是唯一的選擇?
如果你喜歡國際化的環境,香港絕對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妳剛剛有提到說,很多的企業區域辦公室 (regional office) 會選擇開在香港,我想這跟它國際化程度非常高是有很大的關係。妳也說這其實是台灣人最有可能的機會。所以我們特別想要問一下,如果你想要到區域辦公室 (regional office) 的話,什麼樣的特質或是具備什麼樣的能力的人才更有機會的呢?
身為一個跨國的區域辦公室工作者,有兩點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就是語言能力。英文還是在一個外商公司很基本的要求。另外一塊就是你的溝通和統整能力。
以我自己的工作內容而言,我主要是負責亞太地區的行銷,包括年度的行銷預算分配還有行銷活動規劃,雖然我們不需要親自去執行這些活動,因為各地區其實有當地的行銷團隊會負責執行。我們的定位主要一個協調者 (facilitator) 的角色,去協助整個當地 (country) 還有全球總部團隊 (global team) 的溝通。你要怎麼把一個開了幾個小時的會議的內容,濃縮成一個小時的精簡版本,讓 country 的人能夠聽得懂、很清楚的知道要怎麼去執行。我覺得做到這樣其實很不容易。可以說就像一個記者的工作,因為身為一個記者,他需要會問問題,也需要把他訪問到的這些東西,濃縮成一篇很精華的新聞。
但是這份工作,又不只是像個記者而已,只做一個單方面的溝通。有時候你需要幫當地團隊 (country team) 發言,譬如他們在真正執行上可能會遇到什麼難處,或是有什麼問題是全球團隊 (global team) 沒有想到的,我們都要在這邊做一個溝通的橋樑。我覺得這是最有趣的地方,也是它的價值所在。
是不是妳還必須要用英文去表達?
對,譬如說 global team 在開會的時候,基本上只有跟亞洲 (Asia)、歐洲,還有其他不同區域的人講。當我們吸收的時候,他可能會講很多不同的情況,可是你自己要有能力彙整。因為你比較熟悉亞洲的部分,你這邊可能要想到:可能亞洲在執行上面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你初步有一些想法之後,事先回饋 (feedback) 給總部的人員。接下來他們可能提供一些解決的方案給你的時候,等你真正要執行到當地的時候,可能又有更細節 (detail) 的問題要問,或者是他們有不清楚的地方。這時候作為一個雙向溝通的橋樑就變得相當的重要。
而且你要不停地適時去反應兩邊的想法,對不對?
對,沒錯!
然後讓 global 不要提一些 high level 的概念。
對,常常都會是這樣子。
剛剛提到的是從 global 的概念轉換成 country 的這個部分,global 這邊你說你們會開一個會他們會講願景,這個是可以想像的。 Country 的地方你都是怎麼去吸收各個地區不同市場的資料或者是背景呢?
其實每次我們知道有一個大方向的東西跟當地在講的時候,我們一定也會把這整的架構跟他們講清楚。每個團隊他們在做執行的時候,其實差異滿大的。我覺得要長時間的看他們一步一步是怎麼做的,適時地去關切,然後盡量定期的反應給總部。因為每個團隊、每個地區其實他們要執行的人員很多,你要先確定把一個領導 (lead) 抓出來之後,等於說他是你的聯絡窗口 (focal point)、跟他溝通。至於他怎麼搜集他的資料,他會和他下面的團員一起討論。這樣可能會稍微比較有效率。很久以前我們有一個會議就是大家全部一起開,也會有人多嘴雜的狀況。
我覺得你聽起來是一個開會達人。
一邊學習,一邊看可以怎麼改善。
我相信我們有一部分的會員應該也是像你一樣每天有開不完的會,可能以後還有機會再辦一個活動,交流一下開會如何有效率的達成。
剛剛我們提到的都是在香港工作,以及在這個這麼國際化的地區工作的一些需要具備的能力。現在我們談一個比較輕鬆一點,但其實也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下班後的生活。
尤其在外地工作,你人生不會就只有工作這件事情,下班後怎麼安排其實也很重要。 Shelley 妳都是怎麼樣去做這件事情?
一個人來到一個外地工作,最需要克服的其實並不是生活上那些瑣事,而是你心裡的一個狀態。我剛來香港的時候,因為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在香港,那是一個動力,然後我也覺得不會那麼害怕去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但我後來發現你選擇到外地工作,你要面對的是周遭很多的朋友都是過客。譬如我在香港認識一些台灣人,大家可能工作一年兩年,你就看到人來來往往。
你會有一種感覺,當你好不容易建立一個友誼、建立你自己習慣的生活圈,可是那些熟悉的人因為他們自己的發展,所以又離開了。所以自己的心態建立很重要。你自己清楚你來海外工作的目標是什麼、你要達成什麼,你心裡要很明確自己的方向,就比較不會受到周遭朋友的變動然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
我會建議妳剛來到一個外地工作,因為現在社群網路非常的流行,當地一定有很多在地 (local) 的生活圈。譬如你很愛咖啡,你就去加入咖啡社;你如果很愛運動、登山,你就去加入那些類似的社團。到底居住在一個地方重不重要,我覺得沒有太大的關係,重要的是你周遭的人,你怎麼樣去適應這個生活,我覺得都是很有幫助的。
明白自己在外地工作的目標是什麼。雖然身邊的人來來去去,但反而不會心情就漂動了。所以我想規劃自己、了解自己想要走出一條什麼路是很重要的。
當你獨自一人在外地奮鬥,其實你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以前我在台灣工作的時候,常常可能下班之後跟朋友出去吃東西、逛街,時間就這樣過去了。可是在香港因為大家都很忙,下班之後也沒有這麼多時間到外面去玩。相對來講我反而在這一年收穫滿多。我自己去看書、寫日記……。
我上次訪問另外一個女孩,她也在香港,她也跟我說寫日記。所以香港好像很適合寫日記?如果你很喜歡寫日記,或許你可以考慮去香港工作,你應該會適應得滿好的。(笑)
剛剛 Shelley 有提到,了解自己在外地工作的目標很重要。要不要跟我們分享一下,在行銷這個產業、行銷人才上面妳是怎麼樣去規劃,或者是看待職涯規劃這件事?
本身行銷的範圍非常的廣泛。若是你剛進入這個行銷領域,我覺得先可以從不同的行銷面向著手。譬如說學習如何做一個品牌,尤其是從新創的公司你可以學習到很多是從如何做品牌這一部分、如何規劃你的行銷策略。像我剛畢業的時候,社群行銷是一個非常有發展的行業,我覺得它在未來也是一個趨勢。當時我就選擇先從一家網路公司做起,後來才慢慢轉到這間公司做企業對企業 (B2B) 的行銷。
我會建議,如果你未來想要成為行銷方面的管理人才,要先累積在不同行銷面向的工作經驗,有機會的話要到不同市場去了解當地的行銷方式,這些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如果你接下來有考慮在亞太區,我覺得多取爭取在中國的工作經驗,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畢竟中國現在是亞洲最大的市場,對你未來如何做一個跨國行銷管理者都是很有幫助的。
我訪問過好幾位行銷專長的女性,妳們有一個共通的特質,就是觀察都非常細緻、非常入微。講到一個市場的時候,就可以講出中國是怎麼樣、歐洲的人是怎麼看……,所以如果你有很細緻的觀察力,或許你在行銷這塊應該會滿勝任的。大家可以多參考 Shelley 在行銷產業、在香港的工作經驗。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