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ent 2013

無力改變已成定局的學經歷時,如何讓自己在職場不被淘汰?

曾有專家說過,願意且能夠改變自己來適應不同情況的人,更能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建立上更為成功,姑且稱之為「適應性」;另一方面,是「彈性」-是你的意願,更是你的態度。較有彈性的人,通常都比較有自信、容忍度、同理心,更重要的是心態更正面。這些求學時期,書本沒提到的或是簡單帶過的現象,正以大爆炸的方式侵入我們的生活。
2 Shares
2
0
0

曾有專家說過,願意且能夠改變自己來適應不同情況的人,更能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建立上更為成功,姑且稱之為「適應性」。這裡的人與人可以是家人、朋友、情人或是上司下屬等等的關係。
如何適應,可能關乎你的聰明才智,這是能力問題。
另一方面,是「彈性」-是你的意願,更是你的態度。較有彈性的人,通常都比較有自信、容忍度、同理心,更重要的是心態更正面。
這些求學時期,書本沒提到的或是簡單帶過的現象,正以大爆炸的方式侵入我們的生活。

誰才是公司眼中的人才?

Young Banker Development Program 是我前任職公司每年的大事之一,就像廣為人知的儲備幹部(Management Associate, MA),幾乎是聽過的大公司都有類似的人才計劃。這種為期至少兩年的計劃,不可諱言的是要培養優秀的經理人,但是這樣的計劃重點更在於:培訓期間,你將輪調不同性質的職務以及單位,拓展經驗,成為「跨領域人才」(真的不乏理工科來當 banker 的)。
「跨領域人才」的需求不分產業。就拿我自己身處的行銷專業來說,從傳統行銷方式到現在的數位行銷(Digital Marketing),新的廣告、行銷、分析、及自動化科技不斷的出現。Marketo 首席行銷長 (CMO)Sanjay Dholakia 曾說:「行銷領域變化之快,在過去 5 年的改變已遠遠超過先前的 500 年。」我曾看過一篇文章提到,目前有高達 71% 的企業都提高 Digital Marketing 的投資,數位行銷的預算每年都在提升,亞太地區更是每年大於 25% 的成長率。
自然而然的,數位行銷的人才需求也會增加。 SapientNitro 公司認知到這樣的人才短少,竟設立了自己公司的 marketing technology “universities”。其它認知到這類人才短缺的,甚至有公司還特別偏好電腦工程背景的畢業生,有 coding 的經驗則更加分。The Connective Good(一家專職行銷科技專業的獵人頭公司)的執行長 Erica Seidel 提到,最完美的對象是:兼具行銷及軟體開發背景的行銷技術人員。 數位行銷人大多數一開始都是這樣的,先從事軟體開發工作,然後轉換跑道到行銷工作。但也有一部份是,有深厚的行銷背景,但總是醉心學習最新的科技。
Seidel 特別提到 BATS talent 的重要性,BATS 指的是同時擁有商業 (Business)、分析(Analytics)、科技(Technology)、及說故事能力(Storytelling)的人。

不犯錯就夠了?

但是,當發現自己不是公司需要的具備雙重專業知識 (dual-expertise unicorn)的人才,你是繼續假裝無知,還是曾試著改變自己呢?
在工作上我就曾發現,Digital Marketing 對某些在行銷領域多年以上的工作者,是一個很難跨越的門檻。例如,擁有數十年行銷經驗的人,因為沒有使用 Facebook 、LINE 這些網路社群工具經驗,使其規劃的專案無法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帶來預期的收益。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看到日本職場文化相關文章提到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在即戰力一書就提到,日本很多 35 歲以上,在大企業上班的員工,都少了學習新事物的動力,也不求表現,抱持著進入大公司只要不犯大錯就可以一路工作到退休的觀念。
如果我們繼續用進到好公司或有一份看似穩定的工作就能一路做到退休的心態,真的說不準哪天就被淘汰了。 跨領域人才需求提高的事實擺在眼前,但我們這些已經踏入職場多年的人也不是就此窮途末路。

很多國際大公司看重的不是人才「現階段」的技能,而漸漸走入「未來導向」:對他們來說,在選用優秀人才時,除了技能外,他們不再把天資聰明放在願望清單的第一順位,取而代之的是「態度」- the ability to learn。

態度決定高度

當我們已經無能為力改變已成定局的學歷或過去經歷的時候,「態度」所塑造的個人形象或價值,反而能成為關鍵的成敗因素。
我從小獨立、很討厭開口請人幫忙、總覺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不愛聽取別人建議,但是這樣的態度,在脫離學生身份這個保護傘後讓我吃盡了苦頭。例如,求職碰壁,工作上因為缺乏相關經驗能負責的專案有限等等,讓我感到非常的挫折。 也許是太好強(以及不知道哪來的樂觀),我沒讓自己沈浸在「老天爺怎麼一點都不眷顧我」的情況下太久,開始了跟自己對話這段天使與惡魔拉鋸的日子!
從那時候開始,每當發現自己有任何自以為是或不夠積極正面的態度時,我就會立刻提醒自己換一個思考方向。這中間當然有很多陣痛期-因為急於改變,搞得常常覺得自己在瞎忙。但是很慶幸,經過幾年的摸索,我找到了一些自己面對工作及生活的態度,更知道如何調適自己對付外在環境的變化。
危機才是轉機:

大學畢業時,我的英文口說程度大概是 “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 連國中課本教到的 “And you?” 都說不出來。那時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到了全球最大的民生消費品牌面試,答案呼之欲出,我被電爆了。(到底為何賣東西給台灣人,同事也是台灣人或香港人,為何我要英文流利?!)

但是從那時候起,我嘗試各種方法學習英文口說,這樣一路學習,讓我得到現在的工作,可以跟亞洲各個國家的同事工作。一次的失敗,真的不是失敗;真正的失敗是一直往「曾經失敗」的死胡同去。

隨時開口發問:

我不再自己盲目摸索,而是開口詢問。我有個同事曾對我說,她雖然是靠 SQL 吃飯,但她真的不知道如何教人也討厭教人。但是,當我發現我因為缺乏這樣的知識而少了某些專案機會時,我就常常厚著臉皮巴著她不放,跟她討教。她非但沒拒絕我,還主動跟我討論案例。

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說: 「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也因為這樣,我有機會接觸更廣泛的專案,讓我的職場技能更進一步。

當個好奇寶寶:

我有點幸運,本來就對 coding 很好奇。所以我透過網路或一些免費的 workshop 學習一些基本的 HTML、CSS codes。機會都是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很老套但卻讓人不得不信服,你的所有好奇,日後都有機會成為你的某種助力。雖然是些基本的知識,但卻能讓我工作不出包。(曾有同事因為廠商的語法寫錯,發送錯誤 eDM ,多送出去的獎勵公司當然只能認賠,但你說,能不影響同事當年度績效嗎?)

回到文章前面提到的高需求跨領域人才,我也必須坦白說,態度改變、持續學習都不見得能 100% 為我贏得新的工作機會,但卻能讓我在自己現階段的工作領域上更完美呈現,有更多加分要素。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挑戰也許越來越多,” How to hire a unicorns? ” 文章中提到行銷科技人才的高需求,如果是過去的我發現這樣的人才趨勢,可能會因為自己沒有科技背景而擔心被淘汰。但是因為養成「持續學習」的生活態度,面對這樣的世界潮流,我心裡似乎踏實多了。
為了保持工作的穩定性,過去的思考模式,是讓自己成為這份工作無可取代的人,不犯錯再加上技術、能力的門檻、還有人脈藉此鞏固自己的重要性,但是我們現在每天面對各種不同的破壞式創新、新的商業模式思維,職場變化的速度超乎預期。 往往去年還是熱門的趨勢議題,今年可能已經落入 Archieve 的資料夾裡了,而這個淘汰的速度還有可能更快。
所以建立自己的適應性(讓人與人溝通上更為成功)以及彈性(正面的心態),可能是面對百般變化的職場中,最值得我們不斷培養的技能。
 
 

2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