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ilicon Prairie News

美國人教我的 Networking 技巧

你會覺得:這有什麼難的?還不就是吃吃喝喝聊聊天交朋友,到哪裡都一樣! 錯了,其實 networking 也有分好壞、專業與否。同樣是 networking,有些人替自己塑造了討人喜歡的形象,有些人則相反。
47 Shares
47
0
0

在美國討生活,最困難的不是說英文、不是害怕種族歧視、不是食物貴桑桑都買不起、也不是酒量不夠 Party 不夠嗨:最讓人感到困惑和有挑戰的,是那個很不一樣的『Social Norm』(暫且稱為社會規範吧)- 什麼時候要說話或不說話、介紹自己的方式、笑話要怎麼講、要怎麼跟不認識的人微笑握手…這些相信是所有海外學子天天會遇到的問題和小尷尬(我自己常常驚訝:為什麼我講的笑話總是沒有人笑?!!)。而如果把場景帶到了弱肉強食的求職生態系裡面,身為國際學生的我們常常迷惘又不安。
 

在美國,Networking 是從小就訓練起

有別於多多少少強調『樹大招風』並且提倡謙虛美德的台灣,美國喜歡學生自信、出頭、舉手發言。在社交場合裡,我們常常看到聽到同學們主動說出自己優點,大肆行銷自己;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因為在美國非常強調『Networking』,一個『主動累積人脈網』的概念。人脈網不是與生俱來,不是靠你爸媽是誰,而是必須主動靠自己爭取的。要累積自己的人脈,就必須要把自己推出去,讓大家認識你。大學教育是一個青少年轉換成職場新鮮人的過程,而美國人的理念是:訓練成長中的孩子這種主動積極的人際觀念,養成『networking』好習慣,在往後人生的道路上懂得經營累積自己的人脈圈。
秉持著『It’s not about what you know, but who you know』這句名言的概念,美國社會裡充滿著各種讓大眾累積人脈圈的活動。舉凡產業聚會(我所在的加州就有數不清個創業聚會定期舉行!)、社交同好聚會、徵才活動、議題研討會、以學校為單位的alumni 活動等等,不勝枚舉。在各個場合裡,大家交換名片,認識新朋友,好不快活。
那你會覺得:這有什麼難的?還不就是吃吃喝喝聊聊天交朋友,到哪裡都一樣!
錯了,其實 networking 也有分好壞、專業與否。同樣是 networking,有些人替自己塑造了討人喜歡的形象,有些人則相反。
 

說話的策略:美國人腦子結構跟我們不一樣!

從我自己的經驗,我發現台灣學生常見的通病有下面這幾種:

1. 不是講太多,就是沒有存在感

很多學生覺得話說的多就是厲害,於是好不容易搶到了說話機會,就滔滔不絕。而我們的英文又沒有特別好,於是整整五分鐘,旁人都在聽你一個人支支吾吾的講自己多優秀。英語是個很直接的語言,美國人習慣條列式的,非常簡單的表述方式,與我們散文式的溝通習慣不太相同。我們很習慣論點與論點環環相扣,但我每每這樣與美國朋友溝通不出三十秒他們就霧煞煞了。因此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十五秒快狠準原則』-要說的話,能不能一個論點或是問題保持在十五秒以內?要自我介紹,能不能去蕪存菁,十秒鐘就讓人印象深刻?

另外,還要切記『迷你裙理論』:說的話要像辣妹的迷你裙一樣,長到可以遮住重點,但是卻短的吸引大家的興趣!

講太多又沒重點的另一個極端是當透明人。剛來美國參加學校正式活動的時候,幾乎每一場校園徵才我都在當壁花。因為我講話速度不夠快、理解英文力不夠好,常常好不容易想到要講一個句子,別人都說到下一個話題了。面對這樣的困境怎麼辦?答案是:厚臉皮就是了!不管句子文法對不對、想到要講什麼了沒,覺得有什麼想要脫口而出的,說就對了!

沒有人會笑你,大家反而會欣賞你發表的勇氣。我當交換學生的時候,為了要確保自己英文完全正確,在任何場合理總是深思熟慮過後才說話,結果搞的自己給別人總是留下沈默寡言的印象;但是同期的一個日本男生,英文破爛卻非常敢表達,總是很嗨的用他的日式英文跟大家溝通。另我訝異的是,他的英文大家都聽的懂,而到最後,他跟一幫美國男生成為了好麻吉,一年下來,英語也進步神速,也成為校園紅人呢。

 
2. Networking 不是做直銷:透過與人互動,進入寶山挖寶!

另一個更深層的認知是:networking不是一個單向膚淺的推銷過程,而是可以一個蒐集資訊的契機,以及培養契合度的機會。

這裡我來舉個美國徵才活動的例子。校園徵才活動的流程大約是這樣:

三十分鐘的公司簡報,剩下一到兩個小時不等的時間全部用來讓學生 network。公司通常會帶來好幾位員工,他們可能分散在場內不同角落,讓學生自由問問題。你覺得這只是讓你單純『問問題』而已嗎?

錯了,他們也在看學生,也在想辦法認識你,進而找到下一個優秀的人才。

這樣的 networking 活動,是讓學生和公司認識彼此,可不是現場語音問答而已!請把握機會,盡可能的跟公司麻吉麻吉一下。該怎麼做?首先,你必須先做好功課,列出自己想蒐集的資訊,然後問聰明的問題(這家公司的業務自己有哪些地方搞不清楚?公司文化如何?Career path 大概是什麼?培訓過程如何?)。在做功課的同時,也順便了解自己哪些優點適合這家公司,該怎麼行銷自己,同時也確認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

再者,你必須搭起橋樑:人與人的溝通是雙向的,跟公司代表交談的時候,絕對不是一味的對他演講;而是與面前的這個人開啟話題,專業議題也好,閒聊也罷,要有眼神接觸、專心聽,並真心的了解這個人,他的工作。切記:公司錄用的不是你的履歷,而是你。面前的人可能是你以後的合作夥伴,所以,不要因為緊張而忘記貼近人性的一面!

3. 要到了正妹電話卻不敢打:這樣的 networking 等於沒有用!

在參加完活動、認識完新朋友以後,是不是把他們的名片就隨便一丟,再也沒碰過?如果是的話,那之前的 networking 不就前功盡棄了嗎?

Networking 最重要的是後續的 follow-up。參加活動人人都會,但是真的在事後認真的延續關係的少之又少。所以別忘了拿到別人聯絡資料以後,回家寄封簡潔溫暖的 email,告訴他,很高興認識你,希望我們保持聯絡。這絕對不是加 facebook 好友、加 LINE、或是以聊天的口氣有事沒事的時候隨便 message 一下…你要做的是表現成熟有效率的一面,過度正式總比過度隨便得好。

Email 還有個好處是方便管理,收到信的人可以將你的 email 歸類收藏,要聯絡時你的資料以及信件內容一找就找的到。另外要強調的是:facebook 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非常不正式的溝通媒介,因此我從不輕易用它作為 networking 管道。如果要透過社群網站, LinkedIn 會是更好的選擇。

4. 該長大了

長大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要開始為自己的外在負責。

在參加正式場合的時候,還在用那裝可愛的聲音跟眼神說話嗎?面對陌生人,你敢大聲的自我介紹,主動握手嗎?你知道怎麼聆聽對方在說什麼,而不是一味的搶著說自己的社團經驗嗎?你的西裝合身嗎,你的裙子有沒有太短,你會不會化妝,你頭髮有沒有梳好,你知道各種正式 dress code 的差別嗎?這些小細節,你要會自己打理。

同樣的,請收起一些壞習慣-請千萬不要有事沒事就滑手機、覺得累了就窩在一旁跟朋友講中文、千萬不要遲到、不要手機鈴響…至少在我的經驗裡,美國社會對這些小規範是非常嚴格的。在 networking 場合裡面,如果還抱持著大學生上課啃雞腿的自由態度,你的形象會被大大扣分。

5. 用裝也要裝出來

『氣勢』也是一個該注意的方向。我參加學校活動時,常常都會被美國學生的那種架勢震懾到(當然,可能是因為他們發育比較好,身高比較高,身材也比較辣啦…);同樣是二十幾歲的小孩,為什麼人家穿起套裝就是比較正,就是比較吸引人?我怨天尤人,覺得一定是基因問題。

但後來美國朋友跟我強調一個概念:對外表下心思,代表你在乎。於是我反思自己:總是懶得化妝,戴著一副大眼鏡;為了省錢隨便買一件不怎麼合身的西裝外套(與裙子顏色還不一樣);鞋子還停留在高中生可愛包鞋 style;瀏海分岔嚴重…反觀身旁衣著專業整齊,畫著淡妝,梳著超整齊馬尾的白人女生,我就明白自己為何氣勢差這麼多了!所以,在充實自己內在的同時,也應該不要忘記拋光一下自己,展現魅力。

 

勇氣與自信讓你更願意接受磨練

其實 Networking 還有很多面向可以討論:如何在正式場合推銷自己?非正式的社交場合可以怎麼表現?如何不卑不亢又恰到好處?networking 的流程以及節奏是什麼?哪些話題可以聊哪些應該要避免、follow up 的時間點還有內容等,種種關於語言、文化問題以及教學,我會陸續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不過我覺得很重要的,Networking 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不是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很多時候,失敗的 networking 不是來自於我們表達能力不好、專業能力不夠,而是那股勇氣,以及信心。能不能踏出舒適圈,逼自己去陌生的場合說話?能不能在優秀的人群中,雖然緊張,卻依舊表現出自信?有沒有相信自己,在這個場合,我的魅力依舊無限?

說穿了,Networking 就是一個人與人互動與互助的過程。

因此,不管面對的是熟悉的語言環境,還是得困難重重得在白人世界裡當小矮人,我相信你,你會累積你的人脈,你可以跳出你的舒適圈,你的聲音可以被聽見,你的光芒很耀眼。
 
 
加入 CAREhER 累積你在職場與人互動與互助的過程。

47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