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shutterstock

【未來的職場系列】新世代人才:妥善經營社群平台,讓你的臉書動態成為原生履歷

在社群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小到3.57度。臉書上的動態成為天然履歷,人資主管甚至覺得比CV更能展現妳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但同時妳也可以從社群平台探聽公司名聲,先了解組織文化是不是適合自己。還等什麼呢?本文作者 Jill 建議妳不妨試著加入專業性社團發個文或參加實體聚會,讓別人在第一時間主動為妳媒合職缺,畢竟大家還是想跟能夠信任的人一塊兒工作!
28 Shares
28
0
0

最近跟朋友聊天,問到「你跟老公 / 老婆是怎麼認識的」,有一定比例的人竟然都回答「網路上啊」。這聽在相信萍水相逢、命中註定的長輩耳裡,應該會覺得「婚姻這麼重要事情,你也在網路上找!?」說實在,現在有什麼事情不能在網路上?我有朋友買車、買房、找女友都是用網路,而且深信在網路上找的才叫「禁得起比較」。那麼,或許找工作也可以?
廢話,104 都成立 20 年了,當然可以。但其它呢,像 LinkedIn、Facebook、Twitter。不騙你,我身邊的人 ( 特別是在職場上已經有一點資歷和名氣的 ),104 對他們來說頂多只是用來看職務內容的告示版,更何況很多職缺在放上 104 之前就消失了。
「那公司是怎麼徵人的?」
在 Fast Company 點出的幾個 2016 年求職 / 徵人趨勢中,利用社群平台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面向。社群溝通經理人 Brook Torres 統計:美國有 92% 的公司會在社群平台上徵人、500 大企業中有近一半在求職網頁中直接嵌入社群平台的連結。
讓別人第一個想到你

在社群平台特別強調「關係建立」的特質下,人脈資本會變成直接硬碰硬的對決:你的好友 / 追蹤人數有多少、裡面又有幾個有藍勾勾、LinkedIn 上的 connection 是誰…等,或許會漸漸和精心撰寫的履歷同等重要。千禧世代研究顧問公司合夥人 Dan Schawbel 指出:每週在社群中分享至少一篇文章的人,工作機會比少於一次者高上 10 倍。若你是常常分享最新趨勢與專業省思的工程師、撰寫人員培訓思維或是對勞動法令前瞻因應的人資,當社群平台中有好友知道職缺時,你可能就會是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人。10 倍這個數字或許嚇人,但確實善用社群平台、善用他人建立自己品牌、拉抬自身能見度和影響力,已經是這個世代必備的技能之一。

加入專業社群

在個人品牌崛起的時代,就因為平台上甚麼人都可能碰到,無形中發表的動態,就像是隨時在更新給全世界看的履歷;你所寫的文字、拍的影片、分享的文章、做的評論,都一點一滴建構你在虛擬世界裡的形象(記住,這不一定是你真正的樣子,但會是大家覺得你的樣子)。如果不希望只是消極的被搜尋,社群平台上有許多專業 / 主題導向的社團,加入社團、主動發聲,就是建立影響力的好方式。

像我加入某個臉書的封閉式社團已有一段時間,只是時不時回個幾句、發表自己想法、分享文章。某次實體聚會,我終於鼓起勇氣自我介紹時,得到的反應竟然是「幹麻還介紹,這邊誰不認識妳啊!」像這種專業同質性很高的社團,通常也會是職缺資訊第一手交流的地方,畢竟網友也是個友,誰不想跟信任的人共事呢?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就活生生看過一個例子:知名的 486 團購網因為開放自由的優質工作環境,是很多年輕人的求職首選。上個月,486 的老板拒絕了一個條件很好的求職者,原因是看到他在臉書上和朋友說「我不會回家投票,沒差我這票啦。」雖然是和工作沒有直接關係,但這樣消極的心態也讓求職者錯過大好機會。

找到對的人,履歷不再石沈大海

像 FB、Twitter、LinkedIn 這種社群平台,因為普及,已經在無形中慢慢地改變了求職的生態與可能性。對求職者來說,他們不再需要認識誰來幫忙介紹,透過 LinkedIn,搜尋一下、丟個訊息就可以告訴未來主管「我想要這份工作、我們來聊聊吧!」。

對公司來說,社群平台也帶來主動的契機:人資不再只能消極等待有緣人投履歷、而是可以利用所需的核心能力或經驗蒐尋合適的人才。除此之外,當人們的吃喝拉撒都可以在 FB 上面看到、所作所為都在網路上留下痕跡,對人資或主管來說,上網無疑是比看履歷或面試更能快速了解求職者的管道,也因此越來越多人會投其所好地在上面求職。我前幾天見面的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呂冠緯,就是一個經典案例。原本當醫生的他,因為對教育懷抱熱情,就模仿美國線上教育平台 Khan Academy 自己錄製教學影片。影片 PO 上網後,沒想到就因此被介紹給有同樣想法的大老方新舟董事長,呂冠緯這個教育門外漢,搖身一變成了帶領基金會、誓言「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個人化教育」的執行長,而他現在還不到 30 歲。

利用社群網站反向徵信

講徵信或許有點誇張,但在公司透過社群平台看求職者的同時,這些公司也在被檢視。

員工徵信調查 (Employee recognition) 軟體公司 WorkStride 的執行長 Jim Hemmer 直指:現在已經沒有員工只看公司是怎麼「廣告」自己的了;LinkedIn 的團體行銷經理 Leela Srinivasan 也說:「 公司形象是所有員工和面試者評價的總合」。社群平台已經是許多公司形象的一部分(例如經營粉絲團、LinkedIn、或 LINE@),對求職者來說,這無疑是調查目標公司的資訊及公司文化的有效方法。

早期我們可能要到處打聽某公司的待遇、企業文化、工作氛圍;近期一點就是上 PTT 問「有誰在 xxx 工作過嗎,那邊環境怎麼樣?」到現在,社群平台上面透漏的訊息可能早就說明一切。對求職者來說,透過社群網站了解公司是省時、經濟、有效率的方法,初步判斷自己和公司是不是互相適合。

前陣子因為抵抗中國帝吧來襲洗版而紅極一時的三立娛樂臉書,就有這樣的效果。面對來勢洶洶的網軍,小編用幽默中帶著愛與和平的口氣化干戈為玉帛,不僅讓人會心一笑,也營造「在三立娛樂工作好像不錯耶,感覺給員工自由度蠻高的」的感覺。反之,如果這樣的事件沒有處理好(例如公司和小編沒有先對過交戰守則,之後小編到 PTT 爆卦又被公司痛批等),或許三立娛樂就會開始找不到小編了。

縮短人與人的距離

臉書最近發表了新的研究,過去認為平均每個人間隔六個人距離的 6 度分隔理論,在臉書上,已經縮小到 3.57 度分隔( 2011 年的計算則是 3.74)。可見得,在社群平台上,幾乎沒有認識不到的人。
當然,社群平台的本質還是人與人的聯繫,工具再怎麼強大,也只是武器;最後的重點,還是掌握在使用的人手上。如果你是老闆,大概也不會雇用一個 LinkedIn 上看起來條件很好、但見面後發現磁場不對的人吧。
因此,先花點時間看看跟你磁場應該滿合的人有哪些,並讓自己擁有銳利晶亮的武器,好好經營你的社群頁面,提高每次出擊的成功機率!

28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