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 CAREhER 的讀者大家好,我是 Tiffany,今天我們要去賓州的費城。人生很多時候是要下決定的,不管是畢業後是要繼續唸書還是要工作、工作後要去哪裡、要不要生小孩等等,這些下決定的過程到最後變得已經有點像直覺了,但這些直覺背後是之前一直不斷地下決定、反省、修飾以後,發展成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步驟。
我們邀請到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副教授 Laura。她在台灣出生,紐澤西長大,甚至到過比利時、新加坡、上海,也在加州 Irvine 拿了 PhD。現在在費城教書已經三年了。Laura 本身的研究非常有趣,她除了替美國許多知名的新創團隊做顧問之外,也會教大家如何在早期成功 pitch 的課,還有一個研究室告訴大家女性創業家通常在募資和工作上會遇到哪些歧視。今天她要跟我們聊聊這些東西,也希望可以從 Laura 的故事裡了解該如何為自己的人生下重大的決定。
編按:本文採英文訪談,有興趣的會員可以看英文原文逐字稿。
我的職業生涯中有相當多轉折,希望這能帶給讀者們一些啟發,在某種程度上,工作的轉換並不是一件壞事,有時候轉變反而可以讓妳真正投身於有興趣的工作,因為喜歡的工作將會帶給妳全新的想法,並重新認識自己。
我最初從事的是工程業,大學時雙主修電子工程和生物醫學工程,因為我一直都對數學和科學蠻感興趣的,尤其是技術層面部分,之後也讀了工程碩士。畢業之後,我開始在嬌生的技術部門工作,工作內容也是和生物技術的產品開發有關。偶然的機緣之下我參與了行銷的工作,主要是因為我瞭解技術的層面,所以能夠協助團隊設計行銷手法。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投入銷售與行銷部門,當我投入越多後發現越來越喜歡這方面的工作。之後我被外派到比利時,那裡是嬌生的歐洲總部,同時進行較多銷售和行銷的專案,到那裡之後,我的老闆建議我考慮 MBA 課程,所以我接受了他的建議並申請了 MBA,最後我選擇去新加坡。到那裡後我才真正開始大量接觸商業領域,我自己也喜歡與人互動。
投入後,發現我真的很喜歡這樣的工作內容,甚至更甚於技術層面的工作,於是我的職涯轉變就這樣產生了。
MBA 畢業後我和大部份的學生一樣要先付完學貸,所以我問了大家什麼方法才能最快將貸款付完?結論是投資銀行是最快的方法,於是我最後到新加坡 Standard Charter 做投行,之後派去上海,擔任資深經理。中途經過無數的轉折,包含結婚、生小孩,最後我終於拿到我的博士學位,回到美國繼續我的職業生涯。
這些事情是在哪段時間發生的呢?
我大學畢業之後在工程領域 2~3 年,之後去念了 MBA,比起現在大部份的人都在年紀更大的時候才去念 MBA。我算是比較早讀完的,那之後待在投資銀行工作三年,後來又念了博士四年,前後大概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才完成這些事。
妳常常在各國間飛來飛去並適應新環境,可以想像妳的職業生涯為什麼有這麼多轉換了。我知道妳對於「選擇決定的過程」做了很多功課,妳是如何評估每個機會並決定是否執行呢?可不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妳如何做選擇?
很多人聽完我的故事後都會說我的職涯之路相當曲折,但我卻能夠成功。這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許多時候只是一直重複地嘗試各種機會,但我深信所有決定在還有轉圜餘地的時候都不是一個真正的決定。
首先妳要知道什麼決定是錯誤的,這感覺比較偏向直覺,那妳做決定的過程中是如何運用妳的直覺呢?
很多事情都是靠直覺,但其實有一部分的直覺是可以透過過去的經驗培養而來,又或者向 mentor 諮詢、和相關工作領域中一些常轉變工作的人討論。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現在在創業,我問他為什麼願意做這麼高風險的事情?他說:「我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做得很好,我觀察跟我在相同領域、比我年長十歲的人他們現在在做些什麼,或許他們現在正面臨一些危機與困難,而我有心理準備那將是我的未來,如果我現在的工作就讓我常感到厭煩與沮喪,那或許十年後的我就更不適合這個工作了。」
有時候我們太沉迷於現況,應該要看看那些跟我們在相同領域,但比我們資深 5 年、10 年、15 年的人現在在做些什麼,並好好思考那是不是你想要的未來。
妳在學校有創業相關的課,也有相關的研究,尤其是女性創投的部分,為什麼妳會選擇專精在這個領域呢?
當我想到「組織」時,我腦中會浮現兩件事:
很多時候人們到達管理階層時會面臨「無形的天花板」,尤其是女性和少數族群,當這些人面臨這方面的問題時,她們會選擇創業。因為她們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成功建立自己的事業、進入管理階層,成為自己的老闆。
許多人將創業視為一個職業生涯的另一個替代選項。但創業其實是蠻菁英主義的,需要仰賴你個人的想法和整個市場的現況,你的個人背景也會成為你創業的重要資源,所以其實是很公平的,有能力的人就會突出。
基本上創業就是要靠著個人的想法進入市場,但隨著我更深入研究,我發現創業也不像大家想的那麼菁英主義,其實背後還有很多抽象的事情能夠代表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也會對你的事業造成很大的轉變。你可以塑造你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值得被投資,但其實性別無形之中還是在整個創業過程會產生影響。
現在有很多女性主導的創投基金 ,她們嘗試培養更多女性創業家。這會有助於改變整個體制嗎?感覺很難改變這個系統中既定的想法。
我想現在大家有逐漸覺得這是一件值得注意的議題,還有很多大家試圖想建立的事。
在矽谷有很多關於所謂利用不公平優勢的例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工作經驗和背景,或許你有很特別的經驗結果人家反而視為是妳的缺點。別人可能會說妳的工作領域太分歧,沒有專精於某個領域等等,但其實這是妳的「不公平優勢」,妳要想辦法表現出因為有了更廣泛的經驗,所以這些經驗帶領妳到這裡使妳具有獨特的想法,妳一定有辦法可以向別人反駁,化劣勢為優勢。女性創業家本身就具有「不公平優勢」,如果妳能夠成功地把妳的性別和經驗結合,我想這樣無論想找怎麼樣的工作,妳都能說服別人妳已經具備相當的資格與能力了。
妳有任何關於利用「不公平優勢」而成功創業的女性創業家的例子嗎?可以給我們想創業的讀者們一些建議嗎?
我最近和同事在做一個研究,目前大概得到一個假設:所謂的創業精神不僅看重熱情,他們同時也希望妳不只是一昧地給新點子,而是具備恆心和毅力。假如妳是一位女性工程師,同時具備工程技術又兼具女性角色,這其實是一種優勢,妳可以把這兩個角色結合讓自己更特別。就拿兩位先前創立 Rent The Runway 的創辦人來說,她們兩個都是在銀行業工作,沒有時尚產業的工作背景,也不懂大數據的應用。但她們卻成功地創造一間時尚公司。她們利用身為女性天生比較瞭解時尚和零售業的優勢,同時結合她們在銀行業的經驗,因此成功創業了。我常告訴我的學生,你要將別人攻擊妳的部分轉換成優勢,改變別人對妳的看法。
我們有很多讀者都是理工背景的,她們了解技術層面的事情,但缺乏一些商業的專業知識。身為一個 MBA 教授,妳覺得 MBA 學位值得拿嗎?
我覺得這還蠻有趣的,最近有很多相關的辯論。因為畢竟念 MBA 的學費相當貴,而且要投入整整兩年的時間,包含時間和金錢成本,所以我覺得真的要好好思考過後再決定。當妳在思考是否要念 MBA 時,最重要的點在於妳念 MBA 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能夠在職涯上轉換,又或者覺得 MBA 可以補足自己缺少的技能,所以真的需要好好思考花這兩年的時間是否值得。
有些人會把念 MBA 的時間做為自我找尋、或是當她們對職涯感到困惑時,想要重新找尋熱情所在,但其實 MBA 的功能並不是如此。
沒錯!許多人會在職涯徬徨時去念 MBA ,「我不知道我接下來的工作要去哪裡、我不確定我想要做什麼工作,讓我去念兩年 MBA 來好好思考這些問題。」但其實這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念 MBA 的時間其實過得很快,你要修課、找投資銀行的實習、之後還有其他的面試要進行,假設你在念 MBA 之前沒有這些心理準備,那你會不確定你要修什麼課,在開始上課的第一天投入你覺得你應該投入的事情。但如果妳一開始是覺得困惑的,那這些困惑將會伴隨妳整整兩年的時間,畢業之後還是隨便找一個工作,或是回到原本就讓你覺得困惑的領域。所以我覺得妳還在工作的時候就要確定是否想改變領域、或是接下來想往哪個方向走,念完 MBA 並不代表妳的職涯就一定會有很大的轉變,但在念 MBA 前一定要有獨特的動機和目標。
妳教書的過程中,有沒有特別觀察一些女性 MBA 學生,她們在畢業之後是否有很大的轉變呢?
我認為對男性和女性來說 MBA 所帶來的價值是一樣的。但對女性來說,如果妳很清楚妳念MBA的目的是什麼,那將會帶來更大的助益;反之,如果妳一開始就已經很徬徨,那妳念完 MBA 後會更加徬徨,因為妳會在唸書過程中看到其他同學去申請一些妳好像想申請、但有不太確定是不是妳真的想做的實習機會,例如投資銀行業、顧問業或其他產業等等,最後會導致什麼都去嘗試一下,卻又得不到好的結果。
什麼年紀最適合去念 MBA 呢?尤其是在華頓商學院?
華頓的學生通常都有差不多五年的工作經驗。老實說,比較年長、擁有比較多工作經驗的人會比較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也比較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所以我發現有些已經工作 6~8 年的學生,他們會因為豐富的工作經驗而更清楚下一步。
關於是否要拿 MBA 學位有相當多的爭議,如果從雇主的角度出發,MBA 學位對申請工作是否有加分,尤其是在某個年紀之後?
我認為念 MBA 的確是一個讓妳更突出的方式,不過要先了解自己是想做哪一種領域的工作,有些公司的確是會到學校招募,在華頓商學院我們每年都會有上百家公司希望招募有 MBA 學位的學生。而這些職缺通常不會對外開放給不具 MBA 學位的人申請,所以如果妳覺得 MBA 學位對於未來想工作的領域有用處的話,尤其是顧問業、投資銀行業或是高階管理階層,甚至是為了未來創業的人脈而鋪路。妳都可以考慮去讀 MBA。
華頓商學院的許多學生畢業後都會選擇投資銀行或金融業,不過有趣的是現在學校也開始注重創業的相關領域,這是未來的趨勢嗎?
我想這的確是一個趨勢。目前我們也有和舊金山許多的新創團隊接觸,他們相當注重創業精神,許多高階主管希望能夠尋求能夠具有「創業性思考」的員工。我想當一個創業家需要有好的社交網絡、募資的門路、之後有可能成為顧客或供應商的人脈,這些都是相當珍貴的無形資源,畢竟經營事業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的時間就是從錯誤中不斷學習,但創業讓妳有十足的發揮空間,我認為這是相當珍貴的。
最後有沒有什麼建議要給大家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對自己有信心並努力朝目標前進。每個人都有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都會給自己不前進的藉口,但當妳深入了解自己的優點和弱點時,專注於目標向前進,努力嘗試。沒有人是永遠準備好面對各種事情的,就像沒有人是真的準備好當父母一樣。好比妳被丟入水池,為了活下來而游泳,如果妳真的夠在乎一件事,就會慢慢游出一條通往成功的路。
謝謝 La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