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iStock

我該冒險嗎?職涯選擇,你需要的是下好離手

在新加坡工作一陣子的 Elsa,興起了想去歐洲或美國工作的念頭。離開亞洲的理由不是因為待遇、維持生活工作平衡、或者是大環境下的發展等主流原因,純粹是因為對於她所處的使用者中心設計產業是從歐美國家興起的,她想親身體驗,看看在這些國家是如何運行,也對其發展的程度感到興趣。當然最後,她規劃要回到亞洲。 但是已經工作了好多年的她,現在面臨的是一個「相對低風險、賺得到錢、會有好的發展與社經地位」與 「高風險、把積蓄全部花完、未來全是未知數」的選擇。兩難的抉擇中,不斷被來自各方的意見包圍的她,在長時間思考後她有了幾個深刻的體會,第一個就是不要過度詢問他人的意見,因為,把時間留給自己思考可能是更重要的。
34 Shares
34
0
0

我剛結束一個目前遇過最困難的決擇,它困擾了我將近一年的時間,日日夜夜糾纏在心頭,最近總算勉強做出了選擇,還不知結果是好是壞,但糾結的過程中倒是體悟到不少,希望和同樣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的朋友們分享。
簡單來說,我面臨的是一個「相對低風險、賺得到錢、會有好的發展與社經地位」與 「高風險、把積蓄全部花完、未來全是未知數」的選擇,而最後我選擇了後者。

為何面臨選擇

在亞洲工作一陣子之後,開始興起了想去歐洲或美國工作的念頭。倒不是因為待遇、生活工作平衡、就業環境等主流原因,純粹是我對所處的使用者中心設計產業在歐美國家是如何運行、有什麼樣的議題、發展的程度等很感興趣,畢竟這個產業主要是從這些國家興起的。我希望能親身去體驗個幾年,之後便可回到亞洲。
然而在找歐美工作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簽證的問題,這邊就不贅述。在簽證取得很困難的情況下還要能找到真心喜歡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最後我判定先考慮景氣較好、工作機會較歐洲多的美國,並且先取得美國當地學位然後利用給學生畢業後的實習簽證(OPT),或許是我最能掌控的、有助於提升找到當地工作可能性的方式。(註)
於是我很快地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考試、備審資料、作品集、推薦信等都弄好送出,申請的學校也全都上了,然而現在問題來了,我到底是否真的有必要去美國念一個沒有特別想念的書,來換取在當地工作的可能性?

(註)包含嫁美國人、抽綠卡樂透、申請美國當地可不用上課直接工作的野雞大學、企業內轉調、先到當地再找等替代方案我都考量過或試過了,但覺得都不太符合自己的需求與狀況。

為什麼這個選擇很難

對我來說,是否要去美國念書換一個工作簽證這個選擇,有三個主要的困難:
首先是金錢
我過去主要賺的是台灣薪水,美國一年兩三百萬台幣的學費加生活費對我來說非常貴。即便是後來去了新加坡工作,一個月即便不吃不喝不搭捷運不繳房租,還是不夠付一門課的學費。我申請了政府貸款,但能貸的額度只有所需費用的一半不到,剩下的還是得自己出。
當然包含大學打工加過去幾年工作下來存的錢是足夠付的,但想到把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要一次花完,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心理負擔。加上要脫離有薪生活也是一個壓力。不買名牌與非必需品的東西、不吃高檔餐廳,連計程車都不搭,但其實賺的錢很夠我想做這些事時仍可毫無困難地進行。一但沒有收入,這些事便是真的不能做了,這種經濟上不自由的狀態讓我覺得很沒安全感。
再來是機會
如果我沒有出國念書以外的其他選項,或許做決定會容易的多。但我在中國有許多報酬、社會觀感、工作內容等都很好的工作機會。而機會不待人,一旦我不接受,自然會有其他人替補,幾年後若是想再去,也不知道到時候是否還有缺,即便有,可能最適合加入的時機也過了。因為我最終仍想回到亞洲,而中國對我來說是比較有發揮空間的地方(市場夠大、語言文化相近、科技與網路產業發達等),因此當有許多同業前輩與願意在當地給我機會的人不斷跟我說「不需要念書了趕快過來,現在正是好時機,幾年後不一定有位置」的時後,讓我陷入了很大的猶豫。
最後是時間
開始工作後的人都知道,工作年資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花一年的時間去念書,意味著空白一年讓別人在職等上超越妳。很多人念書是為了轉行,這樣的話花點時間倒是無妨,但我沒有要轉行,想到念完年齡就已經要奔三,還要跟許多大學畢業後直接念研究所的新人一起搶工作,多少會覺得害怕。

體悟

這個選擇是如此困難,兩個選擇會導致的結果又難以準確預測,因此我自己做各種分析(風險、成本、優缺點、未來等)仍未果之後,便開始詢問各國不同年齡層與專業的朋友。在這樣毫無頭緒、又不斷被來自各方的意見包圍的過程中,我有了以下體會:
1.不要過度尋求與參考別人的意見

我的朋友們總在我提到這個苦惱決定的時,非常熱心地提出他們的看法與建議。一開始我都會認真的參考,尤其是當我若偏向其中一個選擇,而跟我比較親近的朋友持相反看法時,我又會陷入極大的猶豫。

但隨著給我建議的人越來越多,我發現不管怎麼問,每個人總會有不同的看法,越問只是越擾亂自己的思緒。尤其是畢竟給建議的人不是妳,她通常只能從正常社會觀感的角度或她自己的價值觀來幫妳做選擇。妳的喜好、特質、狀態、需求、願景她都無法百分百完全了解,自然也無法幫妳做出真正適合的選擇。

另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很多人會為了安慰妳,而講些對做決定幫助不大的好話-「妳不管選哪個一定都很 OK 的!」、「錢再賺就有了啦!」、「妳在那邊一定找的到工作的啦!」。我完全可以理解-試想妳的朋友正面臨困擾,妳怎麼可能跟她講喪氣話或殘酷的實話呢?不過聽久了仍會覺得,還不如把時間留給自己好好思考。

2.問關鍵的問題

在眾多給我意見的朋友中,有個英國朋友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不想給妳建議,但我可以問一些問題幫助妳思考」。他問了我目前傾向哪個決定、為什麼、這兩個決定分別的 worst case scenario(最糟的狀況)是甚麼等等。我發現透過回答別人這些問題,對釐清自己的思緒很有幫助,因為妳得講的出有邏輯又說服的了別人的原因,而不是自己想想覺得沒問題就好。

其中 best / worst case scenario 這個問題我覺得特別有幫助。當然我自己已經分析過兩個選項的優缺點,只是沒想過最好可以發展到怎樣、最壞又會糟到甚麼程度。當把這些列出來之後,又有了新的發現與想法。

3.自己靜下來想,下好就離手

我回答完問題後,跟這個英國朋友說,好幾次我都以為自己已經選了 A,但過沒多久又覺得好像 B 比較好,就這樣反反覆覆永遠沒有了結的一天。他跟我分享了他的方法:不管是多大的決定,給自己一個期限(通常是一個晚上或一兩天,很短),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一個人甚麼都不做、不要碰任何東西(尤其是手機電腦之類),去仔細感覺妳真正想要的是甚麼,做好決定之後就不要再反覆與再去想了。

他指出我雖說自己已經做了決定,但仍留給自己退路(機票沒買、學費沒繳等),給自己繼續猶豫的藉口,這樣下去是做不了決定的。

最後,我把自己關在房間,就這樣想與放空交錯地過了四個小時,當我抬起頭來面對鏡子裡的自己時,發現實在沒有辦法對自己說謊,去選一個穩定且光鮮亮麗的路。我感受到自己不想做個趨避風險的人,因此不管分析的結果顯示放棄中國的機會、去美國的成本與未知數有多大,如果不去賭賭看,就太偏離我的信念與價值了。(但同時我也認知道,相信某種價值並把它掛在嘴邊是一回事,當真正面臨難題,還要能堅守,其困難度高太多了
現在還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擔心與焦慮也沒在做出決定後減少,但至少已經有個開始了。
 
延伸閱讀:在美國的少數族群,如何展現自己的價值-華盛頓執業律師 Dorothy Deng(語音)
 
 
圖片來源:iStock

34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