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n In 之後的人生,是夢想?還是幻想?

《LEAN IN》激勵女性勇於追求夢想,無所畏懼,我喜歡這樣的志氣。對 Jaguar 小姐而言,Lean In是指妳敢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勇敢堅持自己的選擇,即便妳沒有頭銜、沒有高薪、沒有領導抱負,妳都從容地走在自己的路上,無愧於心,這才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勇氣,真正的挺身而進。
23 Shares
23
0
0

「Lean in」,是近來女性圈很夯的詞。
臉書營運長Sheryl Sandberg 於今年(2013年)出版「LEAN IN」一書,中文版《挺身而進》也在最近出爐。延續 TED Talks「為何女性領導者太少」演講,Sandberg 以成功女性之姿,呼籲女性應破除內在障礙,積極進取,提高事業上的企圖心,立志成為領域領導者。
她認為,更多女性當權,才能解決當前仍存在的性別不平等。Sandberg 意圖挑起新一波女性革命,她成立 Lean In organization 及 Facebook 社群,持續激勵女性並協助她們達成目標。大家普遍為她的主張叫好,她所成立的 Lean in 社群擁護者也越來越多。

無法認同的聲音

任何鼓舞人心的呼籲都是迷人的,尤其是來自頂著《時代》及《富比世》雜誌最具影響力人物頭銜、事業卓然有成、又擁有幸福家庭的成功女性。然而,不認同 Sandberg 的人也所在多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Anne-Marie Slaughter 是最著名的一例。《LEAN IN》出版後,批評聲浪有增無減。有人說,這是女性主義在內鬨;我倒認為 Sandberg 並未創造新的思考方向,問題出在她將矛頭指向離開職場的高學歷女性。她認為,女性自我限縮抱負及擔負育兒責任的傳統制約,導致高學歷女性退出職場,因而造成領導者性別落差,這樣的看法引起許多高學歷女性提筆反擊。
我正是 Sandberg 所謂擁有高學歷、在職場工作一段時間後,為了「養育子女」而(暫時)離開職場的女性。持平而論,Sandberg 在書中對職涯規劃、溝通、談判技巧等建議非常實用,當她談論伴侶分工及事業與家庭發生衝突時的心境時也十分坦白中肯,然而,當她提到女性不應擔憂婚姻或生育而過早退出職場時,我就不能認同了。
Sandberg 44 歲,我 39 歲,我們同樣在 35、6 歲結婚,在 36、7 歲生小孩,然而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很不一樣。當我看到這麼多年輕女性將她視為偶像、為她瘋狂,我覺得自己必須做個平衡報導。

Sandberg 描繪的人生藍圖,是理想,還是幻想?

《LEAN IN》 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她為年輕女性畫了一張完美的人生藍圖:
妳從很好的學校畢業,進了社會力爭上游。破除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積極勇敢又敢冒險。妳往桌前坐,也為自己爭取到很好的薪水與職位。
然後有一天,妳遇到一個好伴侶,妳跟他結婚,生下兩個孩子,孩子出生後,由於妳沒有退出職場,所以妳們負擔得起很好的托育服務,妳的先生支持妳的工作,更會分攤家務,你們每天五點半下班回家與孩子一起吃晚飯,講故事給孩子聽,送孩子上床睡覺,然後,妳繼續工作至深夜,或與伴侶共享片刻寧靜。
雖然妳偶爾也會掙扎於事業與家庭之間,然而只要撐過了,一切就會過去。妳懷抱著雄心壯志,以這樣的步調努力著,有一天妳會當上領導者,改變世界,也實現完整的自我。
看到這樣的人生藍圖,任何一個女性,包括我,都會心生嚮往。依照書中指示,只要心態正確、方法對,我們都可以擁有權力、財富、家庭、孩子、自我,過著完美的人生。

LEAN IN 忘了說的事

這種描繪遠景的模式,頗有管理者作風,有點「紅蘿蔔釣驢子」的味道。Sandberg 畫出女性通往成功之路,這條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堅守工作岡位,她呼籲女性:

1. 別自我設限,讓內在恐懼、外在刻板印象侷限妳的抱負;
2. 往桌前坐,積極爭取;
3. 別為了婚姻及生育過早退出職場;
4. 找個願意平均分攤家務的伴侶,別想著當完美媽媽;
5. 要有成為領導者的抱負。她殷切叮嚀年輕女性,別耽誤妳的腳步,只要堅持下去,成功就會是妳的。

仔細看看這個藍圖,需要努力的只有工作,好伴侶及好孩子彷彿會從天上掉下來似的,一點都不需要爭取。這個「幸福會從天上掉下來」的假設十分危險,它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妳帶到 【人生只剩工作俱樂部】。人一旦忽略生命中的其他面向,最終的結局很少是快樂的。

我們必須瞭解所有的風險,才能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在我的經驗裡,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想生的時候就生得出來、孩子都能幸福快樂地長大。事實上,尋找好伴侶、生育、教養小孩都是需要努力的,如果認為好伴侶與快樂的孩子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那麼它們值得被排進人生計劃裡。
Sandberg 其實是認同婚姻及生育的,否則她不會在談事業時總兜著這兩件事情轉。她描繪的人生藍圖裡,究竟有甚麼問題呢?我們可以分開來看:
婚姻
Sandberg 自述年輕時,受社會壓力及父母影響,擔心好男人被搶光,因此將重心放在「尋找未來丈夫」。為此,她不申請國外獎學金,而是搬到好男人集中地華盛頓特區。果然在 24 歲時如願找到好男人,卻在 25 歲時結婚又離婚。她認為女性被教育應該以結婚為優先,事業排在後,然而有了這段遭遇,她提醒女性不應遷就「尋找伴侶」,而將企圖心視為禁忌。十年後,她遇到現在的丈夫,「好男人並沒有被搶光」,她說。
首先,我對 Sandberg 將「尋找伴侶」列為女性自我限縮企圖心的原因之一有些不解。Sandberg 長我四歲,照理說我們屬於同一個年代,然而我周遭的女性(至少我的大學同學)沒有人把「找老公」當作人生目標,相反地,我身邊卻有不少優秀女性埋頭工作,過了 35 歲才發現找不到好對象,她們不是自願選擇不婚,而是被迫過著單身生活。Sandberg 以自身經驗及成功者之姿,建議女性不應被社會刻板印象影響將尋找伴侶視為第一要務,或預期自己在生小孩後無法兼顧事業與家庭而在工作上退卻,這可能會讓以她為模範的年輕女性特別迴避將「尋找伴侶」及「生育」放入人生計畫中,不知不覺錯失婚姻與生育時機。
矛盾的是,Sandberg 又在『伴侶,是人生的夥伴』該章提道:女性最重要的生涯決定,是她是否要一個生活伴侶,還有那個伴侶是誰。然而全書卻淡化了尋找伴侶及生養小孩所需要的條件,這容易讓人誤解「尋找伴侶及生育是不需要努力的事」。Sandberg 有幸在 35 歲還能遇到好男人,但未來不能寄望於運氣。
我曾經像 Sandberg 建議的那樣,一路猛踩油門視婚姻為無物,直到 33 歲,才驚覺合適對象難尋。記得那時我對空白的感情生活感到慌亂時,我的 mentor 這樣告訴我:「趁現在還算 junior 時趕快努力找合適對象,想生的話趕快生,這樣等妳升到合夥人時,才有時間好好衝刺!」。
她的邏輯與 Sandberg 完全相反,因為當感情塵埃落定、家庭穩固建立後,女人會更有勇氣面對挑戰。我認同女性不應把重心放在「尋找伴侶」而降低企圖心,然而如果認為婚姻及家庭是重要的,就應該重視並時刻銘記在心,機會來時才懂得抓住。高階經理人如果真的在乎女性的職涯發展,更應該尊重並鼓勵女性的人生計畫,而非勸年輕女性「別想太多」。伴侶關乎往後的人生品質,而好伴侶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他需要妳睜大眼睛仔細挑選與注意。
懷孕
書中也迴避了女性生育的先天限制。
雖然生了兩個小孩,但 Sandberg 的懷孕及生產過程卻不太舒適(兩胎都嚴重孕吐九個月,體重增加 30 公斤,水腫,生第一胎時時因為胎兒過大,生了三個半小時才生出來),但她卻未提及高齡及高壓工作可能造成的風險,她反而說:「我們應該等需要休息或孩子出生後,再放緩工作,而不是在發生之前,甚至好幾年前,就限縮企圖、放慢腳步。」。
生育是殘酷的生理現實,特別是女性,在超過一定年紀後,上天就剝奪我們的生育能力。
不孕症醫師指出,在有正常性生活的育齡夫妻當中,大概 15 %有不孕症,即每 6 對夫妻就有 1 對有不孕問題,而年齡越大,懷孕機會越小。醫師也指出,高齡孕婦有許多問題,包括流產率上升(正常孕婦流產率約10%,而 34 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會增加到30%左右)、染色體異常機率高(超過 40 歲的孕婦,生出唐氏症的機率是 1/100,若加上其他染色體問題,大約 65 個就有 1 個會有異常)、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雖然這些都是機率問題,然而誰都不希望自己是倒楣的那一個
Sandberg 在 35 歲後仍能順利生下兩個孩子,真的很幸運。雖然不乏順利生產的高齡產婦(包括我),然而不孕的、流產的、安胎的、孕程不適的都是黑數。我看到許多人因為工作而錯失生育時機,卻又無法完全拋棄「想要孩子的念頭」,為求一子而四處求醫,忍受痛苦的療程,每個月祈禱奇蹟降臨。這些辛酸都是 Sandberg 沒看到的。
其實,Sandberg 懷孕過程極度不適,我認為或多或少與高壓工作有關係,我很訝異她會鼓勵女性努力工作直到有問題時再休息,當初我在懷孕初期決定暫停工作專心養胎,正是考量工作壓力可能影響自己與胎兒的健康,因此狠下心來先把事業擺一邊。
我在懷孕過程中沒有噁心、水腫、妊娠併發症等問題,由於暫停工作,我有時間做瑜珈,不僅讓自己健康,也讓我在產房裡用力推三、四次,不到五分鐘就生出女兒了。如此順利的孕產程,我認為與放下工作有絕對關係。
我認同不應過於杞人憂天的論點,然而提前規劃生育總是好事。況且,壓力是導致不孕的原因之一,如果依照書中建議,持續工作直到懷孕或生產,最後恐怕連懷孕都變成不可能
當社會已過於強調工作的重要性,我們反而應該正視生理限制,因為不是每個人年過 35 都能想生就生,錯過時機,再多頭銜或權勢也換不來一個可愛的孩子。
育兒
關於職場女性最頭痛的育兒問題,Sandberg 透過「強化父親角色」來解決女性面臨事業與家庭兩頭燒的困境。她說:「即使母親先天比較傾向哺育,父親只要有知識、肯努力,也可以有差不多的能力。如果女性想在職場上更成功,男性想在家庭裡更成功,就應該挑戰傳統的預期。」。
另一方面,她也透過淡化母親在育兒工作上的重要性來降低女性的罪惡感。
她引述一項研究結論:「完全由母親照顧的孩子,和由他人照顧的孩子,在發展上並無差異」;「母親獨自照顧和兒童發展的好壞無關,所以母親決定出外工作時,不需要覺得那樣做對孩子有害。」。Sandberg 雖坦言自己在面對事業與孩子衝突時也有痛苦與掙扎,但她堅持女性應留在職場。
她認為,生孩子之前是接下新工作的絕佳時機,因為「如果覺得新工作很有挑戰性、很有成就感,生完小孩後會更期待回到職場;如果一直留在原來的工作上,可能會覺得不值得回到職場。」;她也建議:「專業女性應該拿托育支出和未來的薪資相比,只要繼續留在職場,薪資會與時俱進,工作彈性也會變大,升任資深主管後,對自己的工作時間和行程也會有較大的控制權。」
首先,我認為「母親可以做的,爸爸也可以做」這個觀念是有盲點的。
孩子不是父親懷孕九個月陣痛產下的,母親與孩子血肉相連的生理親密感是父親絕對沒有的。醫學及心理學早已證明嬰幼兒在天性上傾向依賴母親。我自己的經驗則是:爸爸可以幫忙換尿布、穿衣服、洗澡、陪玩樂。但當女兒有餓了、累了、生病了等情緒反應時,她就只要媽媽安撫(偏偏這也是最累人的)。我們的確應該鼓勵男人參與家庭,然而我們不能過度期待,認為女人能做的男人也能做,實際點,依據個人專長妥善分配夫妻的家務及育兒工作是比較可行的方法。例如我家,大方向上,我先生會負責家事(洗碗、倒垃圾、打掃廚房等),我則負責照料女兒及煮飯,雖然偶爾也會彼此抱怨自己的工作太多,但吵一吵總能協調出解決方法。
我百分之百贊成男人應該積極投入家庭,然而若說母親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沒有想像中重要,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渴望、依戀母親的,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母親的陪伴更是有非比尋常的意義。Sandberg 運用托育服務來分攤育兒工作,這等於把孩子轉包給外人照顧,褓姆替代母親角色成為嬰兒情感依附的對象。然而,褓姆有一天會離開,也有可能更換,這對亟需持久、有安全感環境的嬰幼兒而言,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
此外,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人格基礎在此時建立,往後成人人格的結構即以此基礎為根基。試想,如果孩子與褓姆相處的時間是母親的兩倍(甚至更多),這褓姆對孩子人格形塑的影響力就是母親的兩倍,這樣一想,每個母親都會膽戰心驚吧?
對於不得不工作的父母來說,把孩子送到褓姆家是不得已的選擇,然而對於有選擇權的人來說,究竟應不應該鼓勵他/她們不顧一切追求事業,把孩子外包給別人呢?對許多為了專心育兒而退出職場的專業女性來說,她們考慮的不是節省托育費用的問題,而是權衡事業與孩子孰輕孰重後所做的選擇。同樣地,為了孩子而在職場上減速的女性並不是自我限縮抱負或被傳統束縛,她們反而是清楚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要甚麼,把時間精力更妥善地安排在人生圓餅圖裡。
為了把女性留在職場,Sandberg 使出渾身解數,想盡辦法說服女性「孩子沒有妳,其實沒有那麼糟」。我認為,這樣的想法或許能暫時消除職場女性對孩子的愧疚感,然而長期來看,女性是否真能認同自己當初的選擇?當孩子漸漸長大,我們發現她與我們距離越來越遠,我們會不會後悔?最重要的,我們能不能挺過某些殘忍時刻,例如當看到孩子跌倒時找的是褓姆而不是自己時,那一幕會不會刺穿我們的心?
其實,許多反對聲音正是聚焦於這點,特別是 Anne-Marie Slaughter,她正是因為一路在事業上挺身而進,最後發現她快要失去最珍貴的孩子時───她醒了。
相較於不得不工作的女性,我比較幸運有選擇餘地。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描述當時決定暫停工作時的掙扎。對我來說,繼續工作或回家專心照顧孩子是價值選擇的問題,姑且不論孩子究竟需不需要媽媽,至少我知道自己無法承受出門上班時孩子淚漣漣地要我快回家、當我出差遠行時緊抱我的大腿哭喊不要、當生病時我會因為請假而必須取消客戶會議或違背工作進度的承諾,所以我決定在這個階段專心做一件事就好。在台灣,高學歷女性「辭職回家當媽媽」反而是違背社會主流價值的,在這個以事業為衡量成功唯一指標的環境裡,Sandberg 的主張顯然能安慰所有職場媽媽,然而針對有選擇的女性,我反而認為勇敢做自己的選擇才叫 Lean in,因為只有自己知道甚麼是最重要且不能失去的
否認母性天職並沒有意義。其實Sandberg已經說了,職業婦女幾乎每天都必需為了工作和家庭間的取捨而掙扎,她甚至提出「內疚管理」,證明內疚時刻多得數不清。真正的選擇必須建立在透徹了解各種選項下可能產生的風險,如果妳能了解職場媽媽辛酸的那一面,也願意接受這樣的不完美,那才是真正做選擇。多讀讀別人的故事,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我們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誠實面對自己,完整地檢視人生計畫

《LEAN IN》副標題「女性、工作、與領導抱負(Woma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已經宣示這是一本鼓勵女性追求事業的書,讀來當然頗有「人生只有事業最重要」之感。追求事業的人生沒有不妥,畢竟那是當今社會所認同的價值,然而她在藍圖裡勾勒出伴侶及孩子,讓整張圖看起來甚麼都有,這就不太實際了。
我們必須清楚知道各種選擇下可能面臨的不同風險,才能做出對的選擇。「假設自己能擁有一切」是很危險的想法,如果認為伴侶、生育、美滿家庭都是人生期待之一,那麼我們就必須小心拿捏追求事業時的力道,因為到最後我們必須承擔每一個選擇的後果,當我們在這邊得到了一些,勢必在那邊會失去一些。

21 世紀的女性應該要有自信做自己的選擇,而不是落入另一種形式的桎梏,擔心在職場上失去一席之地,拼命在工作裡埋頭苦幹,卻忽略內心的其它嚮往。《LEAN IN》激勵女性勇於追求夢想,無所畏懼,我喜歡這樣的志氣。對我而言,Lean In是指妳敢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勇敢堅持自己的選擇,即便妳沒有頭銜、沒有高薪、沒有領導抱負,妳都從容地走在自己的路上,無愧於心,這才是真正的自信,真正的勇氣,真正的挺身而進。

延伸閱讀:
1. Why Women Still Can’t Have It All, By Anne-Marie Slaughter 
2. Is There Life After Work? By ERIN CALLAN (譯文參考
3.  只休四個月產假 我後悔了40年 Angela Neustatter
4. 不平等?女CEO難兼顧家庭與事業
5. 5 smart responses to Sheryl Sandberg’s Lean In By Lauren Hansen
6. Leaning In to a Contradiction By Mary Kate Cary
7. Should All Women Heed Author’s Advice To ‘Lean In’?  By Tania Lombrozo

23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