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iStock

新財富500 CEO 俱樂部 -印度籍管理者的優勢是?

越來越多的國際集團認聘印度的 CEO,到底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站上國際舞台呢? 對在印度工作超過五年的 Sheng- Fen 來說,語言能力當然是第一點,這些能用英文表達的人,也就是外國人平常有機會接觸到的印度人,因為從小的教育,甚至日常溝通都以英文為主,在家庭培養與成長背景下讓他們能夠有機會接觸到印度以外的環境,走出印度到世界打拼。 但是語言能力之外,印度的生活環境和競爭性,才是更主要的原因。在印度人的群體中,每個人都很有想法和主見。要能夠爭取到眾人的認同,首先要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在這些人來人往的過程中,最常觸動她的,其實是他們對於家族的情感,也讓她感受到印度式的領導風格靠什麼打動人心。
9 Shares
9
0
0

自八月 Google 宣布成立母公司 Alphabet 並指派印度出身的 Sundar Pichai 擔任 CEO 之後,全球又掀起了一股討論印度出產 CEO 的話題。其實印度人出任國際大公司 CEO 已經不是新鮮事,把名單攤開來看也會發現,印度人發光發熱的領域也不只有大家心中以為的科技業而已。
首先我們來看看目前世界上印度出身的 CEO 有哪幾位。
目前最為人所道的 Sundar Pichai 是在印度清奈出生,自印度頂尖學府 IIT 畢業,之後到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後在 Google 耕耘多年晉升到 CEO 這個位子:另一位可與 Sundar Pichai 一同提出討論的是微軟現任 CEO Satya Nadella。雖然家鄉不同,海德拉巴出身的 Staya Nadella 也是在印度接受基礎教育後轉往美國求學就業的例子。
接下來來看幾位非科技業的 CEO。在所有知名印度 CEO 中的唯一女性是 Pepsi 的 Indra Nooyi,她跟 Sundar Pichai 是同鄉,曾被財富雜誌選為 2013 年商業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女性第 3 名,Indra Nooyi 也接受印度本土教育,唯一不同的是,在到美國念碩士之前,她在印度的 Johnson & Johnson 有過工作經驗;同屬非科技業 CEO 的還有目前的 MasterCard 集團 CEO Ajaypal Singh Banga;他來自大家比較不熟悉的 Pune,Pune 是有接觸靈修的人比較知道的城市,其中有知名的奧修道場,來自 Pune 的 Ajaypal 經歷比較特別,他沒有出國唸書,包含 MBA 都是在印度念的。從印度 Nestle 開始他的職涯,然後一步步接管越來越大的區域,輪調外派到國外,在加入 MasterCard 之前,他還在 Pepsi 跟 Citigroup 服務,是由印度走向國際的 CEO。
有一位特別值得提的,是 Nokia 的 CEO Rajeev Suri,他是這些 CEO 中唯一一位沒有碩士學位的人,出生於新德里,Rajeev Suri 由於父親經商的關係在科威特長大,在印度求學取得工程學士學位後,從印度開始自己的職涯,之後在不同國家的公司工作過,最後來到了現在的 Nokia 定居歐洲。
其他的印度 CEO 還有 Shantanu Narayen(Adobe)、Francisco D’Souza(Cognizant)、Ivan Manuel Menezes(Diageo)和 Sanjay Mehrotra(SanDisk),這邊不多贅述,有興趣的會員可以在下方留言討論。
雖然說這些國際大集團的 CEO 是我們平常接觸不到的人物,但看完他們的背景之後,可以發現他們都是在印度土生土長,然後才出國求學或工作。這跟我們自身可能有的經歷、或是我們平常有可能接觸到的印度同事、廠商、客戶是一樣的。那麼,受印度文化環境薰陶的人才,站上國際舞臺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英文是日常生活、跨省份溝通時的重要工具

許多文章都會提到印度人有語言優勢,因為英文可說是印度的第二語言印度雖是世界上說英語的第二大國,其實根據調查英文在印度全國的普及率只有 30%,也就是說有大半的印度人是不會說英文的。這個數據也十分貼近我自己在印度生活的經歷,如果大家有看過電影《救救菜英文》就會知道,大多數印度人跟女主角一樣,懂得詞彙不多,講英文也會很緊張。因此,在印度,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人有一半是無法用英文溝通的,但為什麼平常我們遇到的印度人英文都這麼好?
我的真實經驗或許可以提供一些答案。在印度我接觸過會說英文的人,幾乎全部都接受過至少中等以上學校教育的人。他們有所謂的正當工作,在正規公司上班,大概是我們認知的中產階級。大部分不會說英文的人是嘟嘟車司機、市場菜販、雜貨店老闆、餐廳服務生、工人等,也就是說,出了辦公室之後,我生活周遭的人都不太能用英文溝通。而這些能用英文表達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會有機會接觸到的印度人,他們的家庭與成長背景讓他們能夠有機會接觸到印度以外的環境,走出印度到世界打拼。
對於懂英語的印度人來說,英語不是一門學科,而是真正融入生活中的第二語言。他們很習慣用英文聊天、閱讀英文書籍、用英文書寫,出國講英文對他們來說不是挑戰,甚至有些家庭會將英文當成日常溝通的主要語言。所以,有許多印度人都以為我聽得懂 Hindi,殊不知我能夠抓到大部分意思的秘密是因為他們經常會在對話中夾雜英文,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而印度語言環境的特別之處也是讓英文滲入生活中另一個推波助瀾的原因。因為印度沒有統一的官方語言,因此造就了不同省份的人說不同的地方方言。有時候當不同省份的人碰在一起時,英文反倒成了唯一可以溝通的共同語言。因此印度人很習慣生活中有兩三種語言的存在,也有很強的語言學習能力。

習慣表達、在辯論中組織自己的想法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過,印度人積極表現的性格有一部分是出自於要在競爭的環境中生存。他們並不害怕在人群中發表自己的想法,而在取得說話權之後,要展現的就是如何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甚至在進一步的討論爭執中說服大家認同自己的想法。
在印度人的群體中,每個人都很有想法和主見。要能夠爭取到眾人的認同,首先要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會用邏輯性的敘述來闡明自己是怎麼想,為什麼會這麼想,然後為什麼要這麼做,以點列式的方式舉證支持自己的論點。
由於各人有各人的想法,遇到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也是稀鬆平常的事。他們很習慣被人挑戰,在一來一往的激辯中強化自己的論點。或許他們在發言前已經想好自己的一套說法,但他們能在辯論的過程中迅速地發展自己原本沒注意到的面向,組織成具有說服力的說詞,捍衛自己的說法。
這樣子的環境訓練出他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表達能力,知道如何用清楚的邏輯表達自己的想法,列舉支持自己論點的原因,以及面對質疑時快速組織的應對能力。
當然,高階的經理人會有比較縝密的思考。並不是說平常工作遇到的印度人也有如此強大的邏輯與說服力,但他們仍會積極地爭取認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會感覺與印度夥伴溝通時,需要花更大的心力說服他們的原因。

認同之外,爭取每個可能的機會

延續剛剛積極爭取認同的特性。相較於害羞的我們,印度人一樣勇於爭取。
如果說在談判中要為自己談個好價錢,印度人絕對是箇中翹楚。當我們對各行各業個各種職缺列出一般的薪資標準時。印度卻找不到這種東西,因為一切都是看員工可以談得多高,雇主能夠協商到多低。當然,來了這麼多年之後,我心中大致上理解一般上班族的薪資是多少,但這裡是沒有固定的薪資行情的。大部分的情況都是在談薪資條件時,員工不會管所謂的行情,都會開出自己認為自己值得多少價錢,然後再一來一往跟雇主討價還價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金額。
對自己的薪資都能這麼積極爭取的印度人,當然不會放過任何該爭取的機會,不管是在團隊中爭取表現,跟客戶爭取更多折扣、訂單,或是跟主管爭取晉升,他們都會積極展現自己的存在感,即使中間會犯錯,依然能讓上級留下積極正面的形象,於是自然地也比較有機會冒出頭。

人情味:來自對家族最深的羈絆

來過印度的人,應該都能感覺到印度街頭隨時隨地都有很多人的景況,相較於日本人口密集形成的繁複禮節,印度人養成了隨時隨地都能交新朋友的能力。這樣的能力能讓他們到任何陌生活環境後迅速建立自己的 support net。
而在這些人來人往的過程中,最常觸動我的,是他們的情感。
印度還是很明顯的以家庭為中心。整個家族一起打拼事業也是很常見的事。經常有人問我,在大眾交通工具裡看到印度人不停講著電話,甚至在辦公室中也三不五時接到電話,他們到底在跟誰講電話,我也有過一樣的疑問,最後發現是:家人。
Pepsi CEO Indra Nooyi 曾在專訪中提到,她直到現在每天至少會跟媽媽通兩到三次電話,看到她這麼說,我完全不感到意外,甚至認為這是她土生土長於印度的證明,與家人的深厚連結,是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充滿真摯情感的基礎。
不管是 CEO、高階主管,在相處時都能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不論工作上他們施加的壓力有多大。當他們流露關心時,你能感受到他們關懷的就是你這個人,而不是因為你是下屬所以形式上需要表達關心。
為什麼這會成為印度人在國際舞台上的優勢呢?
他們知道,為了生存必須要咄咄逼人、衝撞表現,但仍保有「人」的真性情。所有的信任,就是從人的真誠開始。這樣的人情味,讓他們成為他人願意追隨的領導。在我目前接觸到的領袖中,我發現,語言能力、積極表達爭取認同雖然能夠讓他們比別人更快突出。但是作為一個帶領團隊前進的人,能力跟技術之外,他們真的能帶領的,是人心。
 
延伸閱讀:說服人心的領導力
 
圖片來源:iStock

9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