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當個被喜歡的人,還是受尊敬的人?專訪 Google 總部前產品經理姵瑾

台大畢業,Stanford碩士,才30歲出頭在 Google 總部累積了7年半的工作經驗。姵瑾跟我們分享在她一路走來的每個階段,是如何跟自己對話,找到最適合的方向。或許,全天下的父母都是最棒的產品經理,小孩是他們一生最重要的產品。替小孩 prioritization,對小孩 empathy,他們更懂得甚麼是 ownership,一輩子關心小孩。想成為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說不定只要多看看父母怎麼栽培、照顧、呵護我們,就夠了。
80 Shares
80
0
0
Via Pei Chin
Via Pei Chin

有些人認為,人生中有一兩個錯過就不再的契機,唯有緊緊把握那些機會,才能成功。
有些人認為,一切都是注定的,不管怎麼繞,最終都會走到各自該去的地方。
跟姵瑾聊天的過程中,我不時想起第二種論點:她在屬於她的地方。
是因為她特別聰明,還是因為她特別認真呢?
或許都是吧。
但最重要的,我想是她夠了解自己,才會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沒有浪費太多時間摸索。台大畢業後,出國拿到 Stanford 碩士,才 30 歲出頭,已經在 Google 總部累積了 7 年半的工作經驗,於 4 年前從資深工程師轉為產品經理 (product manager)。
今天,姵瑾跟我們分享在她一路走來的每個階段,是如何跟自己對話,如何幫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方向。

Q1. 妳踏入社會就加入了最有特色、影響全世界最多的 Google,到現在七個年頭。妳一定很了解這間公司,能和我們分享一下所謂的「Google文化」嗎?這份工作,對妳的思維、生活習慣又有怎樣的影響呢?

Google 雖然是一間大公司,但每個人都能影響產品的決定
同事間什麼都可以拿出來討論,只要能說服其他人,任何事情都可能因為你而改變。
但也因為每個人都踴躍地表達,討論過程有時候蠻激烈的,一開始我不大習慣。但後來換了個想法,才能逐漸接受:

大多數的決定都是取捨,沒有絕對的對錯。既然是取捨,自然每個人拿捏的力道不同,才需要討論,從這個角度來看,不需要因為意見不被採用而失落。

當團隊作出決定,就算跟我們認為正確的方向不同,也得盡力執行。因為作決定的階段結束了,接下來的關鍵是「執行力」。
這就是我覺得很棒的 Google 文化:將「決定」跟「執行」分得相當清楚,作決定時大量討論,提前讓一切的「不同意」浮上水面,逐一討論、解決。要是不這樣做,等到執行時團隊依然存有歧見,將消耗更多的人力與時間成本。

Q2. 從工程師跳到產品經理,請問妳是怎麼評估,才決定從工程師轉到產品經理呢?

我先當了 4 年的工程師。在矽谷,工程師是人們捧在手心裡的天之驕子,我的生活很開心,工作也很順手。
我很喜歡這個職位。
只是「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有一些同事不只做得順手,更有我所沒有的熱情。好比說,有一次某位同事請假準備婚禮,人都不在辦公室了,我們還會接到他的信,提說他設計了一套新演算法來改善系統效能。看到那樣的信,真的會有點自嘆弗如。
所以,當升遷到資深工程師後時,我開始思考是該繼續走這條路,還是轉換職涯方向,找到我能更投入熱情的職位。
當時我讀了一本書《StrengthsFinder 2.0》,書裡有一系列的性向測驗。做完後我發現自己的長處是 Ideation和Empathy。Ideation 是指串聯起看似無關的事物,從中找出規律,再透過規律,以全新的角度詮釋已知的世界。Empathy 是同理心、感同身受。比起工程師,產品經理更能發揮這兩項長處。於是,我開始思考轉職。
我請教許多資深的同事,這邊我想說一下,我覺得「請教」並不僅是找個 role model,然後一切照著做就好了。它應該是讓我們藉此了解每個人做決定時背後的理由,再反思自己的決定與理由是否正確。
我最後參加了 Google 的半年輪調計畫,這項計畫足以讓一位新手去學包括行銷、產品定位、介面規劃等等各種產品經理該具備的知識。我給自己半年的時間去轉換,如果不喜歡,就再回來作工程師。
很幸運地,從下決定的那天開始到現在,我都很喜歡這份工作。

Q3.一開始從工程師換成產品經理,你覺得改變最大的是什麼,最不適應的又是什麼呢?

我當工程師時做的是「google search」這項 Google 金字招牌。
剛轉換到產品經理時,我第一個負責的產品是,嗯,「內部服務系統」,一項連客戶都沒有的產品,使用者是同事。這種感覺就有點像從天子腳下的京城被發配到大漠邊疆。
然而,調適心情的過程中,我發現儘管是這麼「邊疆」的產品,要做的事情依然多如牛毛,因為,我們永遠可以將一項產品做得更好,追求完美是沒有終點的。
那時候我才知道,難怪常有人說產品經理有做不完的事情。當工程師時,我通常負責去實現一個明確的目標。但身為產品經理,這目標會比較模糊,得自己研究一番,才能更精準地鎖定目標,凝聚團隊前進。當然,在公司裡,越資深的人負責的目標就越模糊。很資深的工程師也得制定目標,只是當產品經理會很快讓妳有機會去做這件事。
另一個差異是,產品經理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到很多人的工作,要是做錯決定,會害工程師白寫上萬行程式,害法務出動,甚至行銷、UX 都有牽連。因此,做決定時我比以前當工程師時更謹慎,因為一個決定的影響層面,往往遠大於你能想像的。

Q4. 擔任產品經理邁入第 4 年,妳認為一位好的產品經理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我認為一位好的產品經理必須具備3項條件:

Prioritization (決定事情優先順序)、Empathy(同理心)、Ownership (將產品視為自己的擁有,進而關心產品的大小事)。

首先是 Prioritization
產品經理同時與很多人共事。每個人必然會認為自己的任務最重要,希望我們全力配合。要是都答應,最後一定什麼都沒做好。我剛接產品經理時,一位資深的產品經理跟我說
「別一直回 E-mail。」
聽起來很簡單對吧,我當時也這麼想。
但當你每一天打開電腦都有 100 封未讀 E-mail,這件事就一點都不簡單了。
一封封 E-mail 回其實是最輕鬆的,但最重要的任務,可能不在任何一封 E-mail 
一位好的產品經理,要在心中有一份優先順序,永遠要努力照著這個去工作。

Empathy 是指,能設身處地地想像客戶需要什麼。
我們坐在電腦前的時間比一般人長,儘管非常了解產品,有時反而會忽略了顧客的想法。好比,我有一項產品跟傳統的雜貨店有關,雜貨店老闆這種族群通常不怎麼接觸科技。曾有一位老闆甚至跟我說,他網路壞了,要請 Google 去修。他根本不知道要找電信商,因為瀏覽器一打開就是 Google 首頁,Google 對他來說就是網路。
在這個網路世代,許多真實世界的人反而變得不真實了,這很有趣也很重要,所以我們更得多跟顧客互動,多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設身處地,才能設計出對的產品。

最後 Ownership 的意思是,你得比任何人都還關心、還了解產品。
唯有最了解,才能注意到細節,懂得調整方向。唯有最熱情,才有辦法說服團隊成員一起朝目標邁進。Ownership 是一項長期的承諾,因為產品不是推出後就結束,它是活的,會隨著時間、業界的狀況而改變。產品經理得持續地追蹤,一直去關心你的產品。

Q5. 妳在矽谷工作這麼多年,女生在男性為主的科技產業裡,妳覺得有什麼特別注意的嗎?有什麼要調整自己心態的地方呢?

via Pei-Chin
via Pei-Chin

科技產業的兩性比例其實沒那麼懸殊,許多部門,好比法務,甚至女生比男生多。不過,工程師還是以男性為主。
男生比較直接,看到東西沒做好,他們會直接講,同樣的話對也很直接的男性可能沒什麼,但有時候聽在女生的耳朵裡,以我們的習慣去解讀,可能就會開始想:他是不是不喜歡我這個人,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要用男生的方法去詮釋男生的話,這是我認為得去調適的一點。
但也不用過度勉強自己,遇到真的讓妳不舒服的事情時,還是要好好溝通,表明自己的想法。
有些人認為要跟男生們打成一片,像哥兒們一樣。比起做到這種地步,我倒覺得找到彼此能接受、彼此能舒服的合作方式才是真正重要的。
這種「好朋友」或「好同事」的差異,其實源自於一個很多女孩 (包括我在內) 在職場上都會面臨到的根本抉擇:

女孩們,我們是要當個被喜歡的人,還是受尊敬的人?

這兩種身分有時候是互斥的。
好比說有人做錯事,要是指正他,可能他會生氣,妳會被討厭,但只要說得有道理,在被討厭的同時,妳也可能獲得尊敬。我一開始對這個抉擇很困擾,現在,我漸漸學會當遇到不對的事情時,還是得講出來。一開始遭遇到的「生氣」、「反彈」都是必然。但一陣子後,只要對方明理,抗拒的情緒退潮後,取而代之的就是「尊敬」。然後得到正向回饋的妳,就越有把握這麼做。只是話說回來,同事也很重要。

Q6. 當你interview新人時,看重的是什麼?妳來美國念書、工作這幾年來,讓妳覺得最有收穫的是什麼呢?

能不能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我覺得是最重要的。
可能大家有在網路上看過一些 Google 的面試問題,都是類似「全美有幾間加油站?」這種摸不著頭緒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希望受試者能來一段知識性的推論做出合理的假設,再根據假設推論,找出合理的答案。
因為孕育一個新產品就是這樣,沒人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麼,沒有對錯,只能假設、推論、用邏輯說出一番道理。當然,有沒有經驗也是考量因素,可是只要能做出知識性的推論,有沒有完整經驗,反而是其次的。
來到美國這幾年,我覺得讓我學到最多的是要如何去適應新環境。
我以前在台北的生活圈很單純,剛到美國時,課本上的英文其實不大夠用,更別提獨立生活了。我花了很多時間才適應這個環境。
進公司後,又要學習如何在美國文化中表現自己。
一路走來,我漸漸學到不要想變成美國人,而是想辦法發揮自己的長處。
美國人大多數比較外向,亞洲人像我就比較內向。但內向不是負面,它意味著會多做功課,擅於觀察。
因此,比起強迫自己變成一個滔滔不絕的外向者,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當我有一個想法時,比起其他外向者,這是個更有保證的答案,我要適當地、勇敢表達。這樣就夠了。

不同的環境會讓你受到很多刺激,這些刺激最終可能讓妳變成另一個人,但如果可以的話,認清自己的長處,變成一個「真正的自己」,我覺得是最好的。

Q7. 最後,我們想問,妳一路都是第一志願,現在又在全世界最棒的公司工作。但我們知道,凡有所得必有所失,一路走來,妳作過那些取捨呢,其中又有哪一兩件,是妳最捨不得的呢?

無法陪伴在父母身旁是我最捨不得的。我們一年會碰面兩三次,但我沒辦法在他們身邊,每次見面都得隔上好幾個月。
「晚上我會回家吃飯噢。」
在國外工作,犧牲的就是無法說出這句話的幸福。
爸媽總是不會說什麼,但她們年紀大了,多少還是會希望能常見到孩子。

後記

透過視訊聽到姵瑾這麼說,我忽然想到,或許全天下的父母都是最棒的產品經理,小孩是他們一生最重要的產品。他們懂得替小孩排優先順序 Prioritization,對小孩的一切感同身受 Empathy,他們更懂得甚麼是 Ownership,會一輩子關心小孩,比我們還要在意我們。
想成為一位優秀的產品經理,說不定只要多看看父母怎麼栽培、照顧、呵護我們,就夠了。

現在就加入 CAREhER 一起找尋職場新方向

80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