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爆炸性發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求快求變對於適應力強大的中青年世代來說,不算太大的危機,然而副作用是必須跟著進化避免被淘汰。
科技進步不只影響個人,公司成份同樣起了化學變化,學生進公司實習或是中高階主管回校園進修都是常見現象。求學跟工作,不再是線性式的演進 ─ 兩種人生階段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而這種現象,也漸漸發生在工作與退休兩種階段。
科技延後老化
台灣職場的打拼風氣,是我們不得不奉獻出年輕新鮮的肝來打造事業版圖的主要原因。
以往說到退休的決定因素通常是年紀大了或身體不好,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 2013 年的全球平均預期壽命是 71 歲,比 1990 年多出 6 歲;醫療進步是因素之一,加上現代人注重養生,到了 65 歲仍是一尾活龍比例越來越高,常保青春比以往容易許多。也因此在健康狀況允許的前提下,考慮晚點退休的人越來越多。
除了壽命更長,經濟條件也是退休規劃的重要考量之一。高等教育普及,成家平均年紀變晚;這年頭 30 多歲生小孩比比皆是,跟上個世代平均 20 多歲當父母相比,這一輩的人相較之下必須多打拼 10 年,才能夠等到小孩成年,自己自足。
年紀不再是決定退休的主因
除了壽命增加,使得退休年紀延後以外,科技工具消弭了空間限制使得遠距工作可能性大增。視訊技術讓各種國際化團隊能夠面對面開會討論,雲端軟體讓「在家工作」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越來越多機器代替例行性的工作,這些因素都降低了工作上需要的體力門檻,決定退休的因素之一即將從「老了做不動」,趨向於「倦了不想做」。
既然體力的限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腦力的狀況,因為工作表現好或不好,就更依賴腦筋跟不跟得上時代了。也因此,當工作內容與科技、電腦有高度關聯時,反而會出現年長者的退休比例較其他產業來得高的狀況。
科技進步的速度,讓部份的人覺得跟不上時代而萌生退意;殘忍一點來說,這多半發生在年長者身上。相較於年輕人適應力強;而且自己就是時代變動的一部分;當有某項科技的爆炸性發展被廣泛運用在職場上時,在資深長者眼中或許是噩夢一場。電腦取代紙筆、通訊軟體取代電話郵件,對年長者來說不只是學習一項新工具而已,而是整個工作形態的重新適應與心態調整。資歷越深的人越容易因為來不及應變而遭受挫敗。
退而不休
前面提到,在科技工具的改變下,求學與工作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因此如果從原本職場退休之後,又該怎麼運用科技退而不休呢?
活到老學到老:
社區大學算是最常見的成人學習課程,各個指標性的報章雜誌或社群媒體也有自己的網路平台,每天提供無數文章分享觀點。若覺得不夠,或是自認體力與時間無法配合,像 Coursera 這類線上開放式課程就是充實退休生活的好方法;影片網站除了大家都熟悉的 YouTube、TED 可以挖寶之外,想要純看教學影片的話,可以考慮逛逛 Lynda.com。創辦人 Lynda Weinman 熱衷自學電腦,當年這位 40 歲的高齡電腦玩家,在學校教導多媒體設計時架了網站,最初是想讓學生能輕易接觸課堂補充教材。接著 Lynda 發現教學影片的需求越來越高,於是漸漸轉型並充實課程內容。職場社群龍頭 LinkedIn 去年以 15 億美金收購 Lynda .com,可見網路自學的市場有多受重視。
當然,各個指標性的報章雜誌或社群媒體也有自己的網路平台,每天提供無數文章分享觀點。這些資源再拜科技進步所賜,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普及,想要獲取最新資訊、保持忙碌,對退休者來說都相當便利。
事業第二春:
老化影響生理機能較多,比起來,通常腦袋的使用年限會更長一些。而科技消弭了距離成本,讓我們不用東奔西跑也能隔空完事。當 ”Work-From-Home” 已經成為一個話題,”Part-Time Work-From-Home” 也能是退休者維持成就感的方法之一:電話客服、虛擬助手、線上助教、文字工作……。國外也有許多媒合退休人士的求職網站如 Retirement Jobs 、SeniorJobBank 等等。未來的退休生活,不用像電影一樣提著公事包去當高年級實習生,善用科技工具可以找尋更多機會,以及更適合發揮的場域。
與其擔心,不如隨時準備豐富生活
生在這個時不時就被提醒工作將被機器取代的世界,享受便利同時也付出了某些代價。大部分的我們剛好搭上這波科技進步潮流,對於各項電子產品毫無適應困難,但誰曉得下次科技革命會不會就是我們這個世代被淘汰?
萬一離開職場的那天到來,不用擔心,因為那時候的科技肯定有方法讓我們的退休生活更豐富。只要心態不老,就絕對沒有退休無用這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