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shutterstock

我到底該不該離職? set your deal breaker 

在面對掙扎去留的時刻,我們該怎麼果斷處理,乾脆抉擇呢? 經常被同事問「該不該離職」的 Jen ,認為與其總是在這兩難的抉擇中游離,不如理性分析自己的離職底線,一旦底線被挑戰就不再妥協。 而第一個我們可以先從突破點開始思考,看看自己在目前的工作環境是否還有成長空間。
19 Shares
19
0
0

第一份工作至今,我沒有換過工作。但是也與不少同事討論過去留的問題,而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

妳覺得,我該不該離職?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未想過離開的人,當然可以長篇大論地訴說追尋抱負的熱情。只是人可能會過度美化記憶中的快樂時間,而淡化那些夜深人靜、輾轉難眠的低潮。其實職涯中,怎麼會沒遇過困境?但與其想像該如何重燃對現有工作的熱情,或許直接討論更切中人心課題才是最有效的思考。也因此,在面對掙扎去留的時刻,我們該怎麼果斷處理,乾脆抉擇呢?

徬徨與無助之間,妳,真的心無所求嗎?

關於企業與人才間的流動,研究 Personnel Psychology (人事心理學)的權威 Benjamin Schneider 提出一個 ASA 的理論,「吸引-選擇-摩擦 (Attraction – Selection – Attrition,簡稱 ASA)」,而這三個名詞分別代表企業與人才之間的不同階段的關係:

  • 吸引 (Attration):每位員工最初一定都是備受該家企業的願景或目標所深受「吸引」,而心生嚮往所至才加入為其效力。
  • 選擇 (Selection):企業同樣會「選擇」符合其文化與適合工作性質所需的對象加入,讓雙方往更長遠的目標共同發展。
  • 摩擦 (Attrition):但有時,隨著公司政策、個人追求等各式各樣的因素調整,難免會因雙方的信念不再相同,因而產生「摩擦」且無法再往同一條道路並馳。而此時會出現有一方離開的結局-企業倒閉或個人離職。

若篤定信念或價值觀與公司不再一致而心生離意時,應會抱持著一種「姐想要走,誰也攔不住」的心情,但多半時候,其實與公司產生「摩擦 Atrrition」,離職並非唯一出路,我們是希望有更好的薪資或職位待遇、更豐富或舒適的工作型態。只是,因為不確定自己要求的、與對公司願意給予的是否能相互呼應達成協調?因而產生了徬徨猶疑的心情,此時,更希望仰賴他人的意見作為判斷去留的依據。
而這類問題,就如同也常看到的「我是否應該出國讀碩士?」或「我到底該不該跟他分手?」的問題一樣。其實沒有人真正可以替妳的人生負責,或給妳一個「Yes or No」的答覆。所以,聽起來較為正面積極的建議,或許是用「滄海遺珠」形容妳還沒被看到的才華、並鼓勵儘速離職找到賞識妳的伯樂,又或者用「拖延戰術」勸慰妳等待三個月領完年終後再談。但這次,我們嘗試換一個思考角度。

畫出「離職底線」,踩到「點」再談離職

我的觀察裡,經常游移於「離職與否」兩難決定的朋友,有時無法確定在目前身處的職場環境中,明白的客觀判斷,是否還是有加薪、發展、升遷、改善工作內容、調整工時、或甚至學習空間存在的可能;不管是害怕不確定性、擔憂觀感問題、還是單純嫌麻煩,多半不一定願意採取積極行動,因此選擇消極的「離職行動」。但為了解決可能做出令人後悔的風險,我的經驗是畫出「離職的底線」,當踩到哪一個「點」的時候,妳可以開始正視思考「離職」這件事情。
1.突破點 (Breaking Point) -再也看不見自己的成長空間

「我覺得現在的工作沒有成長的空間了。」這句話聽起來應該耳熟?

說實話,其實妳並不知道有沒有,恐怕也還未看到它的存在。只單方面從自身觀點出發「自認為」能力沒有成長空間、薪水沒有漲幅空間,那就成了主觀的想法,既無嚴謹的自我評估也缺乏表現檢視的標準。那麼與其思考使用「離職」這「一種方法」去別的地方嘗試新的突破,為何不能考慮嘗試「其他種方法」在現有的基礎上致力找尋「突破成長空間」?

至於如何「尚存但未被發現的突破空間」?必要的話請教公司裡資深的同事,能待得比妳久總有他們的生存之道、也更清楚有價值的學習空間在哪裡,或許那才是這個領域裡所需的專業;若妳深感資深同儕皆無可取之處,那當然多閱讀 CAREhER 的文章也會是相當好的 Support Net(笑)。

但是,當目前的工作沒有任何成長空間時,就是突破點現身的時候了。突破點,顧名思義,是要幫助我們 Break Through,盡力突破出圈圈之外,往圓圈外、那些過去我們尚未經歷、從未知曉、但更有價值可加以學習的地方去。

因此在確定踩到突破點而萌生離開的念頭前,請將自己推向這未知成長空間的極致;若經歷了自我的嚴格檢視與評估,確信此份工作中再無突破空間,則儘快離開,也切勿留念,那表示妳將有更值得追求的事物。

2. 終止點 (Leaving Point)-價值觀的序位底線被挑戰

透過工作,我們想要達成不同的目的,有人為了成就有意義或讓世界更美好的理想、有人追求高升或名就、有的則為了舒適或愜意有趣的生活,但多半可分為三大種類的基本追求。

哪三大種類?看看美劇《House of Cards(紙牌屋)》。講述的是權力心計的政壇鬥爭,但其中各角色分別代表了在美國國會山莊裡,每人職務上擁有的不同追求;好比為了高升的機會(象徵掌握權力)、對專業的累積(獲得名聲關注)、也有本能之於薪水的渴望(賺取優渥金錢),其實「權力」、「名利」、「金錢」,分別代表了人們一般對於工作的價值觀。

無論對哪一種的偏好,其實都沒有絕對的對錯,畢竟多幾個月的年終真的有差。但許多人在萌生離職念頭的當下,往往拿捏不清、舉棋不定、分辨不清,這三種基本工作價值觀,對公司而言的輕重緩急、與自己內心重要性的先後順序。因此,真正要挑戰自己的,是哪一個「價值觀」會是妳「絕對不願為工作去犧牲奉獻給予公司的」?回答了,就會是妳當機立斷的「離職底線」。

我在職最低潮的期間,曾面臨過思考去留的時刻,當時便是明確判斷自己遇到了「挑戰我不願為工作而犧牲奉獻的價值觀」,因此抱持了「姐想要走,誰也攔不住」的無所求,提出向公司尋求改善的方案(並非一開始就果斷提出離職,公關業的我們還是需要相信溝通能嘗試解決問題的 🙂 ),因此高層迅速討論調整空間,而有了樂觀的結果。透過這種方式,確認公司在商業利益和人士經營的考量下,能否與妳最在乎的部分有相同的價值觀。

問對問題,認清並堅守「離職底線」
在面對是否要離職時候的搖擺不定,與其丟一個「我要不要離開?」的大哉問,或許更要評估妳是否到達了突破點或終止點,認清妳對於工作目的和價值觀的序位,並抓清離職底線。踩穩那個「點」後,不管突破它(Break It)或離開它(Leave It)都可以,就是不要再對自己輕易妥協。
延伸閱讀:預備你下一階段的能力,避免成為公司的負面資產

19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