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 marc thiele

怎麼和聽眾拉近距離?說出他們還沒說出口的話

拜手機、筆電之賜,現今的會議室再也關不住聽眾。多屏幕、多工的電腦將人們的注意力拆解成各部位:眼睛、耳朵、部分的大腦。雖然看起來是講者跟聽眾互動,但其實是講者在跟臉書、新聞、E-mail 競爭、搶奪人們的專注力。 站在個人立場,表達或許是最重要的
0 Shares
0
0
0

我六月底去夏威夷參加國際研討會,一天四個議程,一次四個人報告。扣掉被海灘招喚的時間,總計聽了將近 50 場報告。
幾天下來,我發現不需要等到最後的掌聲,只要到投影片第 4 張左右,看看台下聽眾是否開始玩起手機、筆電,就差不多知道這場簡報的成效了。一開始,我替報告不好的人擔心,站在台上,底下卻沒人理睬你,感覺一定很差。但仔細一瞧,弄成這樣的講者,通常目光都放在筆電或投影屏幕上,沒有看聽眾,倒因此躲開了打擊,算是負負得正。
不說別人,我自己報告的也沒多好。
我報告的時候台下坐了位國際大師,我有些緊張,不時注意他的反應。從頭到尾,他都在低頭看筆電。結束後,我沮喪地跟同在現場的主管聊天。

「他都沒有在聽我的簡報,是我講得不好嗎?」

「沒有啊,他有在聽。」

我開心了一下

「但只是聽而已,因為沒聽到關鍵字,沒有內容重要到讓她抬起頭來,多花一組感官在你的簡報上。」

我就只開心了那麼一下。
拜手機、筆電之賜,現今的會議室再也關不住聽眾。多屏幕、多工的電腦將人們的注意力拆解成各部位:眼睛、耳朵、部分的大腦。雖然看起來是講者跟聽眾互動,但其實是講者在跟臉書、新聞、E-mail 競爭、搶奪人們的專注力

站在個人立場,表達或許是最重要的

前兩周 CAREhER 舉辦了一場簡報課,邀請簡報實驗室創辦人孫治華主講,報名相當踴躍。在現場幫忙的我也學到許多簡報技巧。孫大哥的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優秀的表達能力,或許跟研發能力等價。有研發能力卻無法溝通,就永遠只有一個人知道這個好技術。優秀的表達能力,才能讓整個團隊都曉得這個方法,一起實踐它。

工程背景出身的我,周遭有許多人認為研發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也完全認同,這是工程師的本分。但方才那番話讓我重新思考,或許,所謂「工程師的本份」是站在公司立場來看,若以個人角度、以自己將來發展而言,文字、討論、演講,各種表達能力的重要性,真的應該被提高到跟做事能力一樣。

不是說服而是引導

我的指導教授說過

好的表達,聽者可以預料到你下一句話要說什麼。你的鋪陳能讓他自己走到你想表達的提案,他聽你說話,只是在驗證他預測的結果。

這是我聽過關於「好表達」的最佳定義了。
吸收新資訊時,我們會從既有的知識出發、連結。溝通障礙不一定是因為內容過於艱澀,也可能是對方腦海中沒有「可以走到目的地」的路線。比起點燃狼煙,遠遠標出終點所在,在每個轉角設立指標,或許更能讓人們走到正確的終點。
當聽眾是根據引導得到結論,表示他有主動思考。
主動與被動思考的差距,就像跟團或自助旅行的差異,前者往往留下破碎的印象,記得景點,卻記不得各景點的位置,因為那都交給遊覽車司機代勞了。自助旅行呢,當你站在十字路口拿著地圖研究過一回後,只要閉上眼睛,整座都市便浮現在腦海中。
主動思考,才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要做到這麼好的表達,需要許多技巧,不同的表達管道,文字、語言、簡報,也都有不同該注意的事項。提綱挈領來說,我認為有幾項通用的重點:
Crystal clear logic

我曾經在一個 E-mail 群組中,看著各國學者書信往返,討論一份研究,倒數第二封信是一位資深學者總結了眾人的討論串,歸納出結論。發起討論的人接著回信,將討論畫上句點。

“Thank you for your crystal clear logic.”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正確的用法,但我非常喜歡這個對邏輯的譬喻,好邏輯會讓事物變得透明,人們得以一眼望穿本質。另一個比較無聊的原因,不覺得 crystal clear 語感很棒,就像日本團體「FUNKY MONKEY BABYS」那樣,念起來好像很厲害嗎?

 
新文言文時代

古代因為書寫的成本很高,才會將很多意思濃縮在幾個字裡,造就了文言文。現代書寫成本趨近於零,我們再也不去用艱澀的生字。但儘管沒有限制,不管是一篇文章或一場演講,依然不能過長。根據統計,超過兩千字的網路文章,比較不容易受到大眾讀者青睞(謝謝CAREhER的優質讀者,願意包容我的長文)。TED 演講則有 18 分鐘上限。我們面臨到新的文言文時代,雖然不會再發生罄竹難書的狀況,但「人的專注力」成了新的限制門檻。太多資訊圍繞在我們周圍,遠超過能吸收的極限。

專注力變成最珍貴的資源。

能讓人最有效率吸收的資訊,將優先得到青睞。

永遠誠實

有時,為了讓提案通過,或為了獲得他人支持,我們會忍不住隱藏起部分真相。對不如你聰明的同伴、對細節不了解的主管,這樣做或許可以成功,任務得以進展順利。

這不算說謊,最多也只能說是善意的謊言吧。

妳這麼想著。然而,那怕是善意的謊言,也摻入了不信任的成分。這份不信任會隨著善意謊言帶來的正面影響,獲得滋養、成長,最終導致嫌隙。

因此我認為要盡可能地誠實。在陳述一件事情時,永遠將正反面都解釋清楚。不僅是對聽者負責,全面陳述更能協助聽者做出正確的判斷,也顯示自己有全盤的了解,不是只往想得到的方向思考,被動機誤導結論

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針對不同的聽眾,以不同的方式表達是相當重要的。做研究時,我們常常發現如果要做到最好,一項技術得針對不同環境客製化調整。

There is no single solution that fits all.

溝通也是如此,同樣的想法,必須站在對方的角度,根據對方背景知識與思維調整。從前綜藝節目「大家比一比」,遊戲規則是第一個人看到題目,比手畫腳告訴下一個人。最後一位猜到的結果跟題目永遠差異很大,從頭看到尾的全知的我們覺得很滑稽很有趣。

但其實就算能說話,就算沒有間接傳遞,「我們想說的」和「對方接收到的」依然可能相差甚遠。

表達的重點不在於自己說出多少,而在於對方能接受多少。成功的表達,得依據對方接收到的知識份量來衡量。
唯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用他理解的情境,時時確定跟對方思緒同步,才能像先前提到的,引導他主動做出結論。

維他命 vs. 規律飲食

如果說表達的技術面知識是維他命,可以迅速提升表達能力,「邏輯」、「精簡」、「誠實」、「站在對方角度思考」這些準則就是規律的飲食作息,當我們時時刻刻注意,在每次溝通時都遵守,或許便能從根本上進步,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優良表達技巧。
最後,如果妳一路看到這邊,而且決定以後要更注意培養表達能力。那我得感謝妳,因為至少對妳,我有適當地表達了我的想法。

0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