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美式作風才叫自信,解析自信的關鍵因素

台灣學生剛到美國,看到許多歐美或拉丁體系的學生勇於發言,如果你天生就不習慣在大團體中表現得積極主動,很容易在這種情境中感到怯步,或質疑自己的能力。 但是如果我們被這種刻板印象給綁架-以為侃侃而談就是很有自信或有能力,那就失去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了。美國律師 Dorothy 更以親身的經驗跟大家分享,她用什麼方式克服這種還沒聽到批評,就習慣為自己表現打折扣的做法。

換工作的三個迷思 – 新世代人才其實不用害怕

比起從前,我們在職場上擁有較多的選擇權、更寬廣的機會,與更有利的談判空間。對於正在準備轉職的大家, 聽起來是否像是打了一劑強心針呢?如同一場球賽,求職者在這場競賽中似乎占了主場優勢。 佔有主場優勢的我們,既然對於工作的期待改變了(不再認為一份工作要做一輩子),那麼轉職觀念也需要跟著改變才是。或許我們可以從該與雇主該保持怎樣的資訊透明度、一份工作該待多久才合適,甚至是遇到 Counter Offer 時的思考準則開始。

選對人跟著跑 – 職涯馬拉松哲學

每當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職涯規劃時,除了個人興趣和能力培養,妳還會考量哪些因素?有些人「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理由,而選擇在不感壓力的舒適圈自在地生活。但重嘉認為,「環境」其實是無可取代的重要資源。 而什麼是環境組成的重要元素?和妳一起共事的人! 因此當我們試著將職涯看成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比賽。或許前方看不到最終點,但是待在領先集團將能夠持續刺激我們成長,久而久之也會發現自己的視野變得不同。

深度瞭解荷蘭人的工作哲學,不再因為他們直來直往而卻步

在匯豐的海外工作者工作及生活環境調查資料庫中,荷蘭被外籍人士評選為「對外籍工作者最不友善的國家」。在荷蘭待了八年的昭儀,其實有很深的心得。 從公私界線分明到講求效率的直來直往,一開始讓東方背景的昭儀從融入社會到辦公室文化,都花了許多時間適應。而荷蘭人不設限的思考模式,更是讓人稱呼他們為「 The Crazy Dutch」。跟著昭儀,我們看到更深度的荷蘭工作哲學,也可以思考在這些衝擊下,到底適不適合我們前往發展。

走在獅群前頭的綿羊 – 內向者的獨特領導個性

社會上的領袖應該要具備什麼特質?能言善道、有領袖魅力讓人願意追隨、永遠有最佳完美外在呈現。其實內向的人若可以專心發揮自我獨特性格,也能夠成為優秀的領導者。 每當提到內向領導,就一定會想到的比爾蓋茲就說:聰明的內向者可以找到自己的優點,像是我們願意用一段時間深入思考、縱覽群書、超越自己想法的極限以解決問題。那麼除了深入思考之外,還有哪些是內向性格值得持續發揮的特質呢?

對工作感到力不從心?用不滿現狀的正面心態面對

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偶爾我們會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迷茫、對工作感到力不從心外,也會因為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有怎樣的發展而感到慌張。 而海外工作者在文化不熟悉以及語言差異化的情形下,更容易凸顯這種慌張。 在香港的 Shelley 也經歷過這樣一段迷茫的日子。幸好,她察覺到自己的低落的狀態。透過跟不同人交流,才發現除了工作本身外,自己對人生的想法或是本身所處的環境,也會影響海外工作者整體的適應。這些狀況,都有可能是你的不滿現狀所產生,那麼你要如何正視這種心情?要該怎麼做才能持續保持長時間的身心靈健康狀態呢?甚至是讓自己在群體中脫穎而出呢?

Work Hard Play Hard-每一個光鮮亮麗背後,別輕忽看不見的付出

我過去所就讀的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自 2010 年至 2015 年,始終是榜上有名的 Party School,作為一所 Party School 對於學校本身而言,從來都不是一件汗顏的事情,因為,「學生在大學校園裡,除了學業的學習外,同時也要有善於交際的能力和培養表達能力」。 受刻板印象的影響太深,許多人容易落入「努力念書就是好學生」、「盡情玩樂就是壞學生」的觀念。但經過社會與職場生活洗禮後,或許我們都多少能明白,「好」與「壞」的定義很主觀。就像我們可能常看到這個世界充斥很多看似「Fun」的事情,都相當吸引人,但卻沒有看到為了成就那樣的光鮮亮麗,其實是有不太 Fun 的那一面。那麼我們努力真的是只為了有趣、好玩?還是我們更希望得到真正的快樂呢?

有一天,妳也會不再年輕,跟的上時代-職場中的資深同事

最近票房與評價雙贏的小品電影《高年級實習生》在溫馨的節奏中,點出一項職場上難免會遇到的課題:世代差異。其實我們可以從辦公室裡的中高齡人士─或說「資深同事」身上看到更多職涯規劃的選擇。 電影海報上那句「經歷才是你完勝的履歷」,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英文海報原本的句子是 “Experience Never Gets old” – 中文版用「經歷」一詞代替更常掛在嘴上的「經驗」作為標題,相當微妙。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敬老尊賢,但通常來說都是我們被倚老賣老的長者們惹惱,不知該如何應對才是。如果現實生活能像電影那樣該有多好?影片中,Ben 一副標準長輩模樣:西裝畢挺、老派公事包、早睡早起規律生活,但他最令人折服的,就是從不以說教態度對待公司「小朋友們」下指導棋。四十多年工作經驗,除了從中獲取知識,更珍貴的,是 Ben 能在歷練中汲取智慧。 當職涯規劃走進中高年齡階段時,什麼心態才能讓歷練幫你在效率與勞動力掛帥的職場中,成為加分的選項?

先談戀愛,再結婚,工作也是如此–日本求職 app「Wantedly」創辦人 Akiko Naka

對於重視工作成就感的千禧世代而言,找工作很多時候其實很像談戀愛,怎麼說呢?妳有很多的條件、妳必須先認識對方,稍微相處後才知道適不適合長期走下去。找工作也是一樣的,不過比較可惜的是,現在大部份找工作的方式都是較為正式的面試,透過妳本身的能力與薪水等等,這之中忽略掉的可能是妳的個性、與公司之間文化是否適合,或是妳的同事是什麼樣的人。 今天我們邀請到的 Akiko Naka(仲 暁子),她是目前在日本非常受歡迎的求職 app「Wantedly」的創辦人。Akiko Naka 當初想的是:找工作很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個性是否合適,以及你們之間的視野是否一樣,如此才能長期地在公司工作得開心。如為非會員,請點入連結收聽。

我該冒險嗎?職涯選擇,你需要的是下好離手

在新加坡工作一陣子的 Elsa,興起了想去歐洲或美國工作的念頭。離開亞洲的理由不是因為待遇、維持生活工作平衡、或者是大環境下的發展等主流原因,純粹是因為對於她所處的使用者中心設計產業是從歐美國家興起的,她想親身體驗,看看在這些國家是如何運行,也對其發展的程度感到興趣。當然最後,她規劃要回到亞洲。 但是已經工作了好多年的她,現在面臨的是一個「相對低風險、賺得到錢、會有好的發展與社經地位」與 「高風險、把積蓄全部花完、未來全是未知數」的選擇。兩難的抉擇中,不斷被來自各方的意見包圍的她,在長時間思考後她有了幾個深刻的體會,第一個就是不要過度詢問他人的意見,因為,把時間留給自己思考可能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