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同事帶你上天堂-建構你的辦公室 Support Net

或許因為長期雇用關係消逝,使現今上班族不願投入經營同事關係。但好的辦公室友誼不但能讓人保持每天愉快的心情,也能夠提升工作表現。 職場的友誼可能跟你想得不太一樣,研究發現,高品質的關係並不需要很深入或親密的關係,而是從雙方尊重、互動與相互承諾為基礎,就能帶來好的合作契機。這種從信任出發的同事互動,能使得工作和友誼兩者一起發揮加乘效果。 那麼該怎麼建構我的辦公室友誼呢?你可以從組織、團隊、單一同事這三個層次開始思考。

新財富500 CEO 俱樂部 -印度籍管理者的優勢是?

越來越多的國際集團認聘印度的 CEO,到底他們有什麼特別之處,能夠站上國際舞台呢? 對在印度工作超過五年的 Sheng- Fen 來說,語言能力當然是第一點,這些能用英文表達的人,也就是外國人平常有機會接觸到的印度人,因為從小的教育,甚至日常溝通都以英文為主,在家庭培養與成長背景下讓他們能夠有機會接觸到印度以外的環境,走出印度到世界打拼。 但是語言能力之外,印度的生活環境和競爭性,才是更主要的原因。在印度人的群體中,每個人都很有想法和主見。要能夠爭取到眾人的認同,首先要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在這些人來人往的過程中,最常觸動她的,其實是他們對於家族的情感,也讓她感受到印度式的領導風格靠什麼打動人心。

妳的企圖心是打破規則的利器:40 不晚,開始發光的日本女性

「一般職」一個過去在日本,總被設定是由女性擔任的職位,在女性能力逐漸被重視的現代社會,正在出現變化。加上安倍提出的女性經濟學,未來幾年女性就業將可能出現巨大變化。 曾在日本外商公關公司以及目前在傳產日企工作的 Lulu,也從自己的經驗中看到日本職場女性的困難與心聲。 社會或許正在改變,但是正在經歷價值觀變化的我們,應該如何適應這段過渡期呢?Lulu 也整理了昭和女子大學校長的建議,而第一點就是了解 39 歲以前,都是職場準備期,40 歲才是妳發光的時間。

從台灣出發,想成為國際人才可以往哪裡去:

現在的妳正在海外工作、生活嗎?或是你對於海外工作有企圖心與計畫呢? 在 CAREhER 的文章中時常可見來自世界各地、各產業的優秀女性,分享她們在不同階段的轉換過程與經歷。這次,CAREhER 在十月份舉辦了首場大型海外工作座談會:「不能再等的國際人才」,活動上線開始,我們收到許多熱烈的反應與期待,而不論你是否會在 10/10 當天與我們見面,我們特別為妳整理了 CAREhER 的海外工作精選好文,從熟悉到新興的城市,從有相同語言到陌生的地區,機會都在等著大家去探索,透過文章, CAREhER 將帶給妳更多對海外工作的不同面向的認識,準備好開始規劃妳的國際舞台了嗎?還沒加入會員的,快成為 CAREhER 的一份子,一起探索網站,規劃職涯!

妳也可以自信的辯論 – 現在開始培養思辨能力,不再錯失發光機會

「你有甚麼不同的意見?」「你對這件事情有甚麼想法?」 求學時期若遇到西方的教育型態,或許已開始鍛鍊思辨能力,但普遍我們過去在課堂上並未學到這點, 而進入職場,別人也不會主動請你表達意見,自己的想法和聲音,有沒有勇氣提出自己的見解,都取決於你對事情的思辨反應。 Elaine 在美國念書時經歷了課堂上的震撼教育,開始察覺表達意見的重要性,在荷蘭工作時,她學會正視自己的見解。 能主動思考和表達的員工,肯定比怯懦等待別人發號施令更值得欣賞。

用好設計完整一個好故事 – 臺灣吧品牌總監張佳家 (jiajiach)

臺灣吧品牌總監張佳家,身兼創業夥伴與創作者的角色。她不僅是臺灣吧五個角色的媽,現在更負責整個品牌的視覺構想與呈現。從創作者到創業家,她分享到,歷史系的訓練讓她創作的每一個露出成果,都是先有一個想法與概念,再以視覺的方式去做下一步的呈現。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就涉及「用視覺去表達想要說的事情的能力」、能否講想講的事表達完整,而這也是做視覺創作中重要的態度與精神。

從前ㄧ晚到一早,聰明保持工作生產力

高生產力並不是指像機器一樣,坐在辦公桌前不停地敲打電腦,而是能夠有效率地運用時間和個人能量,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高品質的工作。 而這種能量和高品質其實可以透過休息來達成的。 不論是夜晚的例行公事、清晨前的上工準備、或者是工作時候的微充電,即使是一天之中,你也可以為自己準備有不一樣的充電方式。

獨處的充電,在熱血的「破風」中學會沈潛後的躍起

最近,Jill 遇上了需要一個人充電卻又無法的時候,職涯上前所未有的低潮。讓她連續幾個禮拜都是度日如年、關在辦公室裡一點動力都沒有。 這時,朋友詢問要不要一起看破風,即使時間地點都跟我原本日常生活配合不上,只想要呼吸新鮮空氣的她,馬上回覆:「要,我一個人」 從熱血運動勵志片《破風》中,她不是只被主角的熱血精神鼓舞,更從劇情和配角的故事中,思考應該怎麼看待現實生活的競爭殘酷,以及當光環不在自己身上時,除了充滿怨氣的面對這些不甘心外,什麼樣的心態才能夠轉換人生無可避免總會遇到的-低潮時刻。

聰明人才會做的事:轉化他人的批評成為有效的回饋

什麼是職場聰明人?與其被動地等待別人的意見,主動尋求回饋不僅不會讓人覺得你沒有競爭力。相反地,若使用恰當,你不但能夠汲取別人的智慧,還能讓主管或同事們覺得你很聰明。 只是給意見或是處理意見,特別是那些負面的意見時,你需要做好準備,因為批評與創新有時是一體兩面。而企業其實應該要塑造一個願意積極給回饋的環境,因為如果沒有這樣多元的聲音或諫言,企業領導者可能不自覺的帶領大家走向懸涯而不自知。 要怎麼有技巧地給意見跟吸收負面批評?Lisa 要從不同的角度告訴我們怎麼看待職場上回饋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