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業:「你要不斷的解決客戶問題」- McKinsey 倫敦辦公室洪琬鈞

今天為大家邀請的專訪人物是遠從倫敦而來的 Wan 。Wan 在倫敦的 McKinsey 工作,擔任顧問的角色,同時也是 Project Manager ,當你聽到一位在倫敦 McKinsey 工作的 Project Manager ,你可能會以為她是在國外長大,但其實 Wan 跟我們一樣,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之後到了美國念大學,在紐約金融業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又到了倫敦進修,因緣際會進入 McKinsey,她將與我們分享在 McKinsey工作的點滴與顧問業的有趣之處。

從解決一個人的問題到解決一群人的問題 – Eat Well 失智症專用餐具設計師姚彥慈

從社會系跨行到工業設計,自己設計失智症專用的餐具-Eatwell ,在美國得了設計首獎、被媒體瘋狂追逐。彥慈 (Sha) 的設計產品不但正在開始商品化,她現在在美國也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原本是社會系的她,是怎麼結合這兩種不同的領域呢?她會怎麼建議想轉行的大家如何嘗試?

在不同城市豐富也充滿取捨的職場生涯-Facebook 大中華區中小企業 業務總監 Christina Lin

想像你心中最棒的工作,讓你在不同的有趣城市,像是在新加坡、加州的灣區或者是東京工作,並且可以在一個有新穎文化的公司上班,例如 Facebook。如果是像這麼棒的工作又可以常常旅行、結交國際化的朋友。你需要付出哪些 trade-off 跟取捨呢?又該怎麼準備自己呢

突破女人需同時「家庭」和 「事業」兼得迷思的合夥人律師吳筱涵

《挺身而進 (Lean in)》作者 Sheryl Sandberg 曾說過,這個社會對建立家庭後的職場女性常發出質疑——No one can have it all。 彷彿女強人永遠得先面對「家庭與事業」二選一難題,然後,走上一條失去某一方的道路。Sheryl Sandberg 突破了這個困境,擁有成功的事業與幸福的家庭;Charlotte 也突破了這個困境,她目前最大的煩惱恐怕是兩個月後,該怎麼一次幫兩位新加入的家庭成員換尿布。這次,我們來到信義區中銀事務所,來跟 Charlotte 請教經過怎樣的調適、學習、 還有努力,才擁有現在「have it all」的職場家庭生活。

有效率經營妳的 Mentorship:CAREhER 執行長 Tiffany Chou

CAREhER 的創辦人 Tiffany 要跟大家談談在職場上,有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前人的指點,這個前人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前輩或者是業師,正因為中文很難找到一個好的詞來詮釋,因此,Tiffany 跟我們討論 mentor 這個字,有甚麼含意?然後在這樣的職場關係中,mentor 可以為我們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合作:澳洲辦事處政治組資深官員王珮馨

今天我們的主題呢是從單打獨鬥到團隊合作,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方式。很高興我們邀請到網站上駐站作家-Gwen 來跟我們分享她的經驗。那麼團隊合作經驗其實一直是雇主很重視的精神,所以我們想請Gwen 來聊聊從她原來是研究生,總是單打獨鬥的研究生到目前與同事一起協同做政策分析, 這一切有什麼不同?

從改造旅館到改造台灣青年: Solo Singer 創辦人馬永欣

原本在大陸作管理顧問,後來成為了老旅社的改造家。在改造完台北的旅社以後,Solo Singer 創辦人馬永欣有更多想要嘗試的新東西。 她現在想要改造的是台灣的青年、台灣的創意,所以在旅館管理之外,她更舉辦了藝文活動以及世界青年論壇等大型活動。從管理小團隊到志工,到活動的大型團隊。馬永欣對於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經過深度的思考,並在內化後展現在她的領導風格上,今天我們邀請到她,要來問問她在管理上有哪些獨到的哲學。

大蘋果數位化的美麗推手- 紐約市第一位市政數位長 Rachel Haot

Rachel Haot 是曼哈頓知名的數位菁英,從紐約大學畢業後先後創立了 Ground Report (該網站集結當地故事並透過大眾化新聞媒體平台將這些故事傳送給世界各地的讀者)以及提供數位策略的顧問公司 - Upward。同時也是全民記者的提倡者,她認為行事作風透明化的政府官員是特別吸引人的

Club CAREhER:跨國女性經理人的溝通心法和職場文化分享

Virginia 現職香港臉書辦公室,負責大中華區 Client Partnership 的經理人。來自香港的她講話不免有些口音,但這更能帶來一股親切。對談人 CAREhER 創辦人 Tiffany 讓話題巧妙地遊走在公司組織、辦公室文化、職涯考量、出差技巧、客戶應對...等等各式實用的職場教戰,讓大家在輕鬆的氣氛中收穫良多。

讓每一段人生片段造就跨領域人才的自己 – 臉書大中華辦公室 Virginia Fung

擁有跨領域知識,已經是目前職場上找尋最優秀的人才時的關鍵條件。因為科技的強大,現在的我們若想要培養技能或者累積特定領域知識,透過學習便有機會在短時間培養。但是不同領域的思考邏輯與溝通模式,卻非一時半刻就能夠學習的,而是得透過不間斷地實作加上與其他人溝通才能漸漸培養出來。 Virginia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