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習設計的路上學到的六堂課

前言 – 從設計學校開始啟程 大學時,我曾經讀過一篇有關知名設計公司 IDEO 的文章,當時我心想:「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但在當時我不知道該怎麼去發展我的設計生涯,畢竟我已經選擇專攻工程,也理所當然的地持續走下去。畢業之後,我在 Cisco 和 Facebook 擔任專案經理。在我擔任專案經理的六年期間,我發現自己在專案工作上感到充滿壓力且沒有成就感。以養貓來比喻的話,我意識到自己比起養貓,更想要去畫一隻貓。因此我決心申請設計學校。 全球有很多不同的設計學程,但我想要的課程是具備多元的設計科目,並且能夠幫助我在藝術與工程領域之間的設計光譜上找到立足之地。我在史丹佛大學提供的課程裡找到了解決方法。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分享我在史丹佛及學習設計的旅途中的所學,不只是如何設計更好的產品,還包括設計更好的生活。 第一堂課:了解創作背後的意圖,其價值更勝於結果 念設計學校之前,我曾疑惑地看著現代派畫作,心理想著:「這種作品我在五歲時就能畫出來了。」沒錯,我五歲時可能可以用我的手指創作出《黑方塊》,但只用繪畫技巧來定義一幅畫作會誤解畫作真正的價值。 比起一般被認為是藝術的作品(如寫實派畫作),馬列維奇 (Kazimir Malevich) 藉由繪畫表現自己在現實狀態下的挫折與沮喪情。深入瞭解了馬列維奇的創作元緣由後,我更加由衷欣賞他的創作《黑方塊》以及其他現代藝術作品。 後來,每當我被某些字幕上很挑釁的新聞標題轟炸時,我總會回想起當時欣賞現代藝術畫作的經驗。或許對待一件作品,我們總是太急於反應自己的想法,而沒有好好花時間去瞭解作者創作背後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