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女人需同時「家庭」和 「事業」兼得迷思的合夥人律師吳筱涵

《挺身而進 (Lean in)》作者 Sheryl Sandberg 曾說過,這個社會對建立家庭後的職場女性常發出質疑——No one can have it all。 彷彿女強人永遠得先面對「家庭與事業」二選一難題,然後,走上一條失去某一方的道路。Sheryl Sandberg 突破了這個困境,擁有成功的事業與幸福的家庭;Charlotte 也突破了這個困境,她目前最大的煩惱恐怕是兩個月後,該怎麼一次幫兩位新加入的家庭成員換尿布。這次,我們來到信義區中銀事務所,來跟 Charlotte 請教經過怎樣的調適、學習、 還有努力,才擁有現在「have it all」的職場家庭生活。
37 Shares
37
0
0

CAREhER 剛成立時,有一篇《沒有?那我自己來!一個女律師創業的故事》的文章,分成上下集,由中銀律師事務所創辦人吳筱涵 (Charlotte Wu) 親自現身說法,娓娓道來她創業的過程。
兩年半後,在 CAREhER 慢慢成長的同時,Charlotte 也繼續帶領著她的團隊,在台灣、大陸站穩腳步。事務所從初創的一人,到現在約 30 多人的團隊,承接各式包括投資併購、經營權、智慧財產權、與商務和個人的訴訟案件。
《挺身而進 (Lean in)》作者 Sheryl Sandberg 曾說過,這個社會對建立家庭後的職場女性常發出質疑——No one can have it all。 彷彿女強人永遠得先面對「家庭與事業」二選一難題,然後,走上一條失去某一方的道路。
Sheryl Sandberg 突破了這個困境,擁有成功的事業與幸福的家庭;Charlotte 也突破了這個困境,她目前最大的煩惱恐怕是兩個月後,該怎麼一次幫兩位新加入的家庭成員換尿布。
這次,我們來到信義區中銀事務所,來跟 Charlotte 請教經過怎樣的調適、學習、 還有努力,才擁有現在「have it all」兼得的職場家庭生活。

via CAREhER
via CAREhER
 

Q1. 從妳的個人簡歷發現妳大學時雙修法律跟資管,甚至輔系中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組合?對日後又有怎樣的影響呢?

我高中其實是理組,以跨組的身分考上台大法律系。上大學後,聽到一場系主任的演講,他說「作為一個法律人,應該把眼光放在不同的面相」。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高中的理組背景,又對管理方面有興趣,我就去輔修資管了。中文系純粹是個人的興趣。
在資管系會同時修到,資訊的專業知識與管理課程,其中管理的部分對我現在的工作非常有幫助。 我研究所念商研所,碩士論文題目是《專業服務業的組織管理》。恰好,律師事務所不就是專業服務業,那我的工作不就是組織管理嗎?我覺得在年輕時學習到的很多知識,可能當下無法想像將來會派上什麼用場,但它終究是會在某個時機,以某種形式幫助到我們。

Q2. 妳與妳的事務所營運的對象從台灣到大陸企業都有,我們想請妳聊聊看和他們合作的感受,以妳與不同對象合作時,合作方式的調整。

我最近剛好也正在看大陸和台灣這兩地的比較,特別有心得。
以我自己的經驗,現在在面對許多大陸客戶時,他們對速度的要求,平均來說已經比台灣企業要來得快。特別是在一線城市的企業,他們在工作上講求的效率、我們回應他們時必須付出的專注強度,甚至不亞於和歐美企業合作。舉例來說,和大陸客戶溝通時,他們的反應都非常直接,「迂迴」彷彿是不存在的,他們也很習慣在周末或任何時間,用微信和我們事務所溝通。這和我們這個職業在台灣的工作經驗是很不一樣的。
當然,我覺得這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的社會還在高速發展,投入與回報比較相關,回報的量也比較大,因此他們很樂意付出這麼多的心力在工作上。台灣這幾年來相對進步比較遲緩,反應在工作上,大家步調也放慢下來。
這是我目前的感受。而我想

「察覺 (awareness)」是任何計畫的第一步,先有了察覺,之後我們再來看要怎麼去應對。

我們在大陸也有事務所,因此我計畫讓兩邊的人員可以多派遣,停留幾個月,互相交流,速度感、禮貌、讓彼此能學習到對方的好習慣。

吳筱涵2
via CAREhER

Q3. 我們很好奇妳的創業過程,從被人雇用,到僱用他人。自己心態上有什麼轉變?以及創業到現在遇到最大的困難又是什麼呢? 

我覺得,以前被人雇用時,身分就是專業人士,工作時間雖然也很長,但工作內容相對比較單純,只要做好自己專業領域的部分即可。創業後,需要考慮的就比較全面,也得去承擔以前身為專業人士時不用去承擔的創業風險。這中間其實經歷了很多困難、挫折,到現在我也還在學習如何當個好的管理者。
前陣子我看了一本德國書《超越極限》裡面有很多話對我來說感觸就很深。比方說,他提到的創業過程,就是一連串身分與心態的轉變過程:從專業人士,變成經理人,再變成企業家
專業人士就是講求效率,因此工作的目標便是:用最少時間做出最好成品;每一位創業家,我想都是他們自己領域頂尖的專業人士,所以創業初期都會遇到一個很大的挑戰-下放工作,再透過工作來訓練團隊。因為初期來說,一定是自己做最快、最好;交給他人做花的時間可能是兩三倍,成效又不如預期。這時候得逼著自己不要把工作搶過來做,要給團隊時間成長。因此第二階段經理人的目標是:要怎麼將工作妥善分配給數位專業人士。
像現在,我常常就覺得,團隊做出來的成果,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勝任的。所以我就能更放心,花更多時間在幫他們規劃要做什麼。這時候才能稱得上自己有把「專業經理人」這角色扮演好。
至於企業家,就在管理以外,還必須兼顧到公司對內、對外的介面發展。必須要關注顧客的權益、價值。《超越極限》書裡有講到企業家的七大任務,我覺得很值得思考,建議管理階級的女性看看。

Q4. 身為女性領導者,有哪些是「創業後才學習到,但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自己能早點知道」的事情?

我生長在一個很傳統的家庭,爸爸是上班族,媽媽是家管。我自己又很符合天秤座的個性,非常注重和諧。這樣的成長背景和個性,讓我擅於忍耐,很多事情會選擇能退則退,不要引起紛爭。
但這在創業上是行不通的。身為一個創業家,本來就有很多事情無法退讓,得有一條底線在那邊。起先我就是因為這樣的個性,走了許多冤枉路,有時候也委屈了自己和自己的團隊。我也是在三四年後,才學會要如何變得更tough,要在必要的時候扮黑臉、甚至得罪人。這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幾次後,妳就會很清楚,「和諧」與「不和諧」各自的後果。這時候就該做出正確的選擇。

吳筱涵3
via CAREhER
而 tough 對女性來說又是更困難的。比方說,我有朋友去大陸跟雷軍面談,雷軍劈頭就說他的產品缺點在哪裡,哪裡不足。大多數人都可以接受雷軍這樣講,他很忙、他時間很寶貴、還有,因為他是男的。女生就算要扮黑臉,可能還是得有自己的方法,得比較迂迴,擅用女性的優勢。
我看過某些女性主管,會以破口斥責的方式處理下屬無法好好完成交辦事項的情況。我自己不是這種風格。不過也許是我也不常罵人,所以一旦嚴肅起來,通常對方能夠感覺到事態嚴重。我覺得女性主管可以嘗試的管理方式是「明確規則,賞罰分明」。
舉例來說,最近我在處理一個比較麻煩的股權糾紛問題,對方請了我們業界的資深前輩前來談判,通常我類似這種或是其它各式各樣的談判的經驗其實很多。因此,站穩腳步和立場,堅決守住底線,加上事前的充分準備,就不因為對方是資深前輩或男性而覺得自己籌碼較少。
另一個例子是推動內部的變革。事務所的人數不斷擴張,因為合夥律師的人數增加,原本設定的制度會漸漸不合時宜。如果想再成長、擴大規模,就必須堅決地進行調整。然而,調整既存制度是困難的,因為有既得利益的衝突和大家對調整後的不確定感。這時候就必須協調,而堅決的主張立場,和充分的事前軟性溝通絕對是協調必備的。我甚至覺得,這樣內部變革過程比對外談判要tough起來還更複雜更難,因為牽涉到人情、組織記憶、內部管理等等。

Q5. 女性的優勢,除了談判上風格的不同,在管理時應該和男性也有所不同嗎?人脈經營上呢?

以談判來說,女性一開始還是會讓對方感受到比較高的親和力,這就是先天上的優勢。所以我會盡量把自己強硬的部分包裝起來,透過軟性的方式讓對方接受。也因為性別的關係,有時候甚至撒撒嬌也無妨。這種軟性的特質,也讓我們在斡旋事務時,發揮的空間會比男性要來得更大。
至於身為女性領導者,除了軟性以外,我認為還有同理心,這是兩大特質。這兩大特質會讓我們在,特別是領導一群聰明專業人士時,有相對於男性上的優勢。以我的例子來說,律師的獨立性很強,都很有自己的想法,這種時候比起傳統父權高壓式的帶領,女性的軟性調節,更能凝聚大家的想法。
例如,起先我們團隊都是比較年輕,現在有比較資深的夥伴加入。所以依照團隊組成分子去調整管理的角度,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不同年齡層,其實就相當於是不同世代了。就像方才聊到台灣與大陸的差異,各自的優缺點,我覺得在不同世代也有這樣的現象,因此我得去觀察不同世代的優點、價值觀,讓他們能夠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強項,彼此學習成長。
經營人脈或認識朋友上,女性柔軟纖細的溝通力搭配真誠的態度絕對是加分,但是要明確定位雙方的關係是朋友、是客戶,而不是還有曖昧複雜想像空間的關係。我觀察到

女性的友情是同理關係,男性的友情是競爭關係,

在職場上我覺得女性經營人脈拓展客戶關係,不一定要效法男性的做法,因為那樣的做法未必適合女性特質的人,應該依照自己的個性與長處發展獨樹一幟的女性風格,會更持久也會更適合自己,也許也更讓人耳目一新。
例如男性可能在職場上會以下班後小酌應酬作為社交的重要場合,我自己認為自己不太會處理這樣的場合,因此多半是以午餐或甚至早餐取代,如果地點是我挑的話也會挑選自己喜歡風格的餐廳,我會記得某些職場朋友生日給予祝福(發現男性好像比較不會這樣細膩)、男性主管通常作風豪邁而女性適合經營細水長流的關係。

Q6. 家庭議題也是發揮女性的特質的重要時刻。妳即將要當媽媽了,這是否也在妳的規劃當中?懷孕這段期間,對於工作又有甚麼不同的想法呢? 

我覺得,這是個不意外的意外。畢竟我結婚也五年左右了,或許當初創業時,潛意識有想過要是此時生小孩,對創業恐怕會有些影響吧,但一直以來就是順其自然。

17055383231_f41ae34c05_k
via CAREhER
懷孕後我開始去了解,知道懷孕大概分三個階段:頭三個月、四個月到六個月、最後三個月。第一期是最不能適應的,因為身理的變化,體力衰退,常常下午就會想回家睡午覺。這時候經營者的一些好處就顯現了,比較能安排自己的時間,所以要能在累的時候就休息,不用硬撐著。第二期時,比較能適應了,就可以開始規劃一些之後的應對措施。比方說生產後應該會有一陣子不會進辦公室,工作該怎麼處理分配。回到方才的討論,也還好現在我們有一個好的團隊,才能讓我安心生產,讓客戶也能安心。要是我一直維持著專業人士的身分,沒有團隊,顧客一聽到我要生小孩,鐵定擔心合作是否會有問題。這是對我自己的想法改變。
對部屬,也有不同的看法。以前我們事務所對女性員工這部分就是參照勞工法。可是我自己懷孕後,就發現真的不行,需要讓懷孕的女性有更多的福利與休假,得創造出一個對懷孕女性、職場媽媽更友善的工作環境。
畢竟我覺得職場媽媽是真的很需要先生、父母、小孩的支持。我自己就是這樣,得到了家人們全部的支持。我可以想到的一些作法,比如說懷孕前三個月,會非常嗜睡。下午不到一兩點就想午睡。用過晚餐,更是不到晚上八點鐘又昏昏欲睡。這樣子生理時鐘的改變,對任何一個職場女性來說都是和原來的時間作息難以平衡的壓力。
有了這段經歷,現在會覺得,如果公司同事有女性也正經歷懷孕,就需要彈性工時或各項休假,又或是需要在辦公室內另闢休息室或行動按摩室(找人來幫孕媽咪按摩)。到後階段,更是盡量減少了與客戶開會的時間,而轉為幕後由團隊更多的到前線發揮的機會。團隊支持真的非常重要!
也唯有在獲得充分資源後,職場女性才能同時兼顧,家庭與職場。那既然這樣,同樣身為職場女性,我希望能在我能做到的地方,提供更多資源。
 

Q7. 人在做重大決定或是面對身分轉換時,總是最徬徨無助的,最後我們也忍不住問看起來已經突破 Have it All 迷思的 Charlotte,現在還有沒有這些時刻?找到解答了嗎?

事務所在人事規模擴充時,難免會有一段時間需要集中心力,因此變得忙碌。對於這一點,老公通常會很直白地說「那就不要做了呀!」,或是「那就收起來就好了啊!」我想在一般傳統觀念中,總會覺得女性不一定要擁有自己的事業。得經過持續的溝通才能夠認知到,啊,原來女性也是有自己的事業心和版圖
最近懷孕到後期,更是常常被家裡還有爸媽叨唸說「最後幾個月應該不要去辦公室了」,彷彿懷孕是女性的天職,而有事業的女性好幾個月都不去公司所造成的管理或經營上空缺斷層的衝突與壓力則可以理所當然的被置後。沒有人關心或跟你討論這種斷層的處理模式,更是要自己摸索在這個非常時期將自己從團隊抽出之後,該如何處理能夠讓團隊持續運作 , 回來之後又有甚麼要銜接的 。

 結語:

Charlotte 非常不同於一般印象中的女強人甚至是老闆,但她溫和明亮的模樣也藏不住她身為律師的沈穩俐落。這個世代的職場女性,看似有更多機會和發展空間,但也有更多刻板印象要突破。高學歷、工作能力強的女強人容易被說沒有辦法有圓滿的家庭和感情,或是抨擊個性脾氣不好相處;懂得享受生活又有支持自己事業的優秀女性則會面對「她是運氣好」這樣的質疑。但總是有像 Charlotte 這樣的人,我們看著她默默的努力,總是笑笑的面對挫折轉變,然後調整自己的步伐和對策。然後,一次一個步驟,現在她的事業、婚姻和家庭看似 Have it all,但是感覺得出來她還在努力往更完滿的方向進行。
或許人生中的重要轉變是沒有人能完全平順的渡過,即便像 Charlotte 也會有孤單無人討論這階段該怎麼辦的時候。所以我們希望可以一起努力、一起思考,即便無法這麼快找到大家都適合的解答,至少也能一點一點的因為別人的分享而發生改變。
 

37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