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GSCSNJ

該工作還是育嬰?用荷蘭方式找到你的最佳解

三個月前我成為新手媽媽,這是以前無法想像的生活方式,手忙腳亂又無所適從,真正親身經歷過才知道有多困難, 除了學習育嬰與調適生活作息,緊接而來的是許多現實問題:要不要回職場?全職或兼職?孩子誰帶?我發現其實這不只是一個個天人交戰的選擇題, 而是一個複雜的難題
34 Shares
34
0
0

三個月前我成為新手媽媽,這是以前無法想像的生活方式,手忙腳亂又無所適從,真正親身經歷過才知道有多困難, 除了學習育嬰與調適生活作息,緊接而來的是許多現實問題:要不要回職場?全職或兼職?孩子誰帶?
我發現其實這不只是一個個天人交戰的選擇題, 而是一個複雜的難題,每個人需要在自身環境條件下找出最佳決策。由於經濟因素,我與許多荷蘭媽媽一樣,需要維持雙薪家庭模式,在產假後回到職場。然而荷蘭的職場媽媽並不會明顯壓縮與家庭和寶寶相處的時間,這是怎麼做到的呢?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在荷蘭的職場與家庭狀況,以及面對這個問題時,如何在育嬰期間找到生活的平衡點。

許多荷蘭媽媽的選項: 繼續職業婦女,但減少工時

在台灣,一部分職業婦女會在生育後選擇暫時退出職場或留職停薪,希望陪伴小孩度過寶貴的幾年時光;另一部分職業婦女可能因為經濟因素或升遷機會,在產假後回到職場,上班時間將小孩交由托嬰所,保母或長輩照顧。
在荷蘭,由於彈性、協調與務實的特性,外加信奉 work-life balance,我發現面對這種情況並非「全職媽媽」或「職場媽媽」二選一,而是有許多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台灣常見的方式在荷蘭可能不適用。私人保母的費用相當高,一般雙薪家庭負擔不起,因此不是普遍的選項;荷蘭人大多有活躍的生活社交活動,即使長輩也是如此,退休後的行事曆一樣是排滿滿,參加合唱團或樂隊、上課學電腦或畫畫、出國度假幾個禮拜、拜訪朋友與親戚或參加生日派對,可能也很樂意幫忙看顧孫子,但是一週五天全天候照顧孫子這種苦差事,很少長輩會覺得有義務要答應;托嬰所的費用也不低(雖然可以部分退稅),報名時大多以「天」來登記,許多爸媽不會一週五個工作天都讓寶寶到托嬰所,而是每週挑 1~3 天,除了因為經濟負擔較輕,更主要的理由是希望仍保有與孩子交流互動的時間。
綜合以上總總因素,我與先生依有限的資源,討論出一個照顧寶寶的「最佳方案」: 先生周末需要排班,星期一與星期三則休假在家顧寶寶,星期二與星期五寶寶到托嬰所,星期四是「爺爺奶奶日」,周末我放假在家可以照顧,除此之外我也希望星期三可以在家工作,讓這天成為有機會全家在一起相處的時間, (我相信如果是在台灣,我們的解決方案不會這麼複雜,長輩們大概會很樂意全天候幫忙看顧。)
根據荷蘭統計局的資料,1969 年有上班的女性所佔比例為 31% ,至 2012 年已增加為 61%,可見女性勞動力投入職場的情況明顯增加 (同期間,有工作的男性所占比例由 84% 降至 74%), 在 Victor 對照荷蘭和日本職場女性的文章中有提到,全職工作普遍為每周 40 小時工時的情況下,86% 的荷蘭職業婦女每周工作 34 小時以下,另外也有 12% 的父親每周工作由 5 天減少為 4 天 ( 2012 年數據)。
換句話說,極大比例的媽媽們由全職轉為兼職或減少上班天數。在我工作的辦公室裡也看到同樣情形:9 位女性員工中,其中 5 位全職女性(年齡介於 20~35 歲)皆為未婚或尚未生育;另外 4 人(年齡介於 30~45 歲,皆有小孩)則為每周工作 2.5 天~4 天的兼職或縮短工時,而我自己在結束產假回到辦公室後,幾乎所有同事們都問「你的新工作時間是怎麼樣啊?」似乎很自然覺得生育後的職場媽媽會減少工作時間。

職場女性在事業心與母愛之間的掙扎

荷蘭職業婦女有共 16 周的待產加育嬰假,需要事先選擇想要放 4 周或 6 周的待產假,產後的育嬰假就相對為 12 周或 10 周。
在待產假之前,我除了交代同事代理事項,也告訴主管我願意持續每天花一點時間收發 email 及工作,除了維持與客戶的關係,也可以保持與職場連結,另一方面我希望這能成為復職後星期三在家工作的協調籌碼,向主管証明未來部份時間在家工作是可行的。
有趣的是主管與同事們聽到我待產假期間仍會花一些時間工作的反應『妳知道這樣是沒有加錢的喔?!』主管也不止一次強調,待產與育嬰假期間其實是可以完全不要掛心工作的。我覺得很幸運能有公司同事的幫忙與體諒,除了產假期間不須操心公事,更重要的是免去同事間耳語或復職後被調整工作的心理壓力, 若是你的辦公室裡也有孕婦或新手媽媽,請別吝嗇給她們多一點支持!
以前我總認為自己事業心比較重,好像沒有其他媽媽們這麼「有母愛」,直到寶寶出生後,我才感覺到做為母親天性的威力強大,商業判斷再精明,遇到與寶寶有關的決策都可能亂了套。
譬如覺得只有自己能照顧好寶寶, 餵一餐加換一片尿布的同樣時間拿來工作可以處理幾十萬的訂單,但可能還是不由自主地想要由自己照顧寶寶的一切,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身心俱疲的情況,此時先生會提醒我與寶寶相處時間的質比量來得重要!在育嬰假期間,又是混亂的一天結束後,我睡覺夢到自己身在韓國拜訪客戶,醒後驚訝得發現自己居然有種久違的輕鬆感覺,這時我才了解到:除了照顧寶寶,生活中做一些自己熟悉或有成就感的事情反而更能讓自己充電! Vicky 分享職場媽媽各種不同角色的文章中,提到了保持各種角色動態平衡的訣竅。

如何找到自己的最佳解?

很遺憾的,社會上似乎仍很常以刻板印象的意見看待工作或育嬰,認為全職媽媽缺少企圖心、或職場媽媽忽略小孩的成長。這樣的二分法實在有些傷人。若妳正處在兩者中間掙扎不知如何選擇,以下五個步驟提醒妳檢視自己的狀況,並且以自信的態度解開 puzzle,希望妳也能找到屬於妳們家的「最佳方案」。
1. 列出所擁有的資源與可能性

包括夫妻雙方的工作時間是否有彈性調整的空間、公婆或岳父母是否可以協助(以及可支援的時間)、經濟狀況是否許可有保母或交由托嬰所(以及天數)、有哪些照顧寶寶有一套的親朋好友,或者是否還有其它資源可以妥善利用。

把所有條件寫在紙上有助於思考與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妳看到更多可能性。許多方式或許不適合長期,但可以成為彈性備案,我目前仍保留著這張紙,在需要出差或是特殊情況時,即可以從這些資源中找尋替代方案。

2. 思考自己想要的平衡點

靜下來問什麼是自己想追求的比例? 全方位考量各項因素對妳的意義,包括職場帶來的成就感、對孩子的照顧與親密互動、經濟收入,或其他自我發展可能性。我之前直覺式的認為經濟收入很重要,因此計畫保持全職工作,認為把寶寶交到托嬰中心或找到人照顧就解決問題了。但是先生提醒我全家能在一起的重要時光也很重要,雖然星期三是他的休假,照顧寶寶沒問題,但仍提議我也安排星期三在家工作或休假。

後來實際體驗後我對這種生活型態真的非常滿意,工作進度幾乎沒有影響,而每個星期三不用趕著出門,可以多休息一個小時或是與剛起床的寶寶玩,中午還能全家一起吃午餐,即使薪水收入減少,但我們也覺得換來的相處時間與短暫放慢生活步調是很值得的。

3. 以此為目標協調溝通找出解決方法

妳可能會遇到一些外來阻力,自己想上班但家人希望妳在家帶孩子,或者想照顧孩子卻因經濟壓力需要上班。請別忘記溝通的力量,嘗試與先生,長輩或老闆對話,運用溝通技巧協調以達到目標,或是發揮創意,提供雙方都能接受的折衷或變通方法。我以星期三在家工作保持全職全薪為目標與主管溝通,提出待產假期間「額外幫忙」作為交換,同時自己也事先想好幾個退一步的計畫,譬如「星期三半天在家工作、半天休假」的折衷辦法。

4. 站在自己的選擇前面,不怨懟,當下盡力

當妳在工作或育嬰中間做出決定,就盡量享受當下吧! 抱著遺憾或後悔的心情實在不健康,若是有產後憂鬱症可能會讓狀況更糟糕,若是妳覺得這個決定真的不適合,請看第 5 點的建議。

5. 隨時可以是改變的時機,不要做無謂的堅持,勇敢轉換或調整

當發現不適用或太辛苦,妳隨時可以改變決定而不需要硬撐。我有一位同事在第一胎懷孕育嬰的一年時間內學好西班牙文,後來又在第二胎懷孕育嬰的一年內學好義大利文(她的西班牙文與義大利文是能與客戶流利溝通的程度), 因此先前我設定目標希望能在待產加育嬰假的四個月裡學好荷蘭文,但後來才發現連想休息時間都不夠了!這是一個不適合我的目標,承認不適合而調整,好過於堅持硬撐。

這種「痛苦的堅持」大概最適合套用於餵母乳的情況了,我曾經詢問小兒科醫師,多少荷蘭媽媽選擇餵母乳?一般會持續母乳到寶寶多大?結果不意外的我得到很荷蘭式回答:妳不需要考慮其他媽媽怎麼做,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妳應選擇自己覺得最好最適合的方式!

妳可以學習荷蘭人的變通與彈性,別認定選擇當全職媽咪或職場媽媽就得放棄另一邊。建議妳在不知如何選擇時,仔細檢視身邊可使用的資源,問問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理想狀態。希望妳也能找出能滿足孩子成長、經濟收入、與自我實現成就感的最佳解。

34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