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停的變動工作中找到平衡-英國麥肯錫 Wan Hong

我們再次邀請到 Wan ,分享她的精彩顧問生活。上次我們了解她的工作內容、還有怎麼樣的人適合進顧問業;這次討論的東西比較不一樣,來聊聊她的工作模式以及其中最有趣的特色就是:不停的飛行、不停的出差、 不停的變動,究竟在這份充滿挑戰的工作中, Wan 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平衡,快來聽聽她的分享。
90 Shares
90
0
0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今天語音專訪的客座主持人 Gwen ,很開心又能為大家邀請到 Wan ,來到臺北與我們一起分享她的精彩顧問生活。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東西比較不一樣,上次我們了解她的工作內容還有怎麼樣的人適合進顧問業。今天我們要來聊一聊她的工作模式以及其中最有趣的特色就是:不停的飛行、不停的出差、 不停的變動。
哈囉 Gwen,大家好!

在你出差的頻率當中,你多常出差?

其實我們出差,不是說單次單次,今天出來開會。我們是出差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大部份做計劃 ( project )  的狀況是,禮拜一到禮拜四都到另外一個城市生活。所以就是星期一一大早坐第一班飛機,星期四坐最後一班飛機回家,週末待在自己的城市,這是最常見的。另外還有一種,你可能三、五個月選定一個新的城市,在那邊為基地 ( base ) 做計劃。像我現在回臺北就是這樣的狀況。或者是雖然我是在倫敦辦公室的員工,但是我的計劃是在台灣,然後整整三四個月都在臺北。

在這樣子蠻頻繁出差的狀況,你得到的樂趣是什麼?

因為一般我們提到的是,又要打包、調時差、趕飛機,非常累人。但是往正面想,樂趣是什麼?
我覺得當出差變成一種習慣的時候,這就像你早上起床要刷牙的一種概念,你的行李永遠是打包好的,護照永遠是準備好的。
已經變成是反射動作。
對!動作可以非常快,你會發現其實人生是不需要這麼多東西的。一個小小的行李箱就夠了,可以讓你走遍天下,這也是一種汰舊換新的概念。是滿簡單的,久了就習慣了
我覺得其他樂趣,一方面就是你真的可以跟好多不同背景 ( background ) 的人一起工作,因為我們所有的同事都是這樣的生活模式。今天的團隊 ( team ) 上也許是,有當地 ( local ) 的同事,但是也可能會有美國、加納、香港、印度來的等等。你永遠都是處在一種很國際化的環境裡。
再來的樂趣就是,也是有小小的好處,就是你可以配合工作加一點旅行。
當然如果你禮拜一到禮拜四就回家了,基本上是看不到這個城市。但是我們常常兩週之間就不回去了,來看看 ( explore ) 我們現在在的這個地方。像是我之前去澳洲開會,剛好是兩個禮拜。我就留在澳洲,稍微小小旅行一下。最近回來臺北三個月,就是週末 ( weekend ) 有空就在附近的國家繞繞,之前去美國也是這樣。

講完樂趣,挑戰呢?

所有的事情都是兩面的,剛剛提到的所有樂趣,反向來說也是有些壓力。比如說你隨時都在移動 ( on the move )、出發 ( on the go ) ,這樣的生活,其實穩定性是不大的。再來就是,你因為常常都在自己的舒適圈之外,所以你常常都是被 stretched 、滿厲害的。今天你可能又到一個新的城市、新的客戶、新的環境。人生地不熟,總是會有一些需要去適應的地方。

其實你一直在不同的時區、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當中要去重新適應,你要怎麼樣保持自己的工作品質、產出還有你的效率是一致的?而不會因為今天到一個非常不熟悉的文化的國家,你突然亂了你的頻率。

頻率這方面來說,久了之後這種混亂也是一種頻率。
你就會開始不那麼去注意時間,可能有些規律就會開始消失。但是也就變成,你的適應性非常大。今天只要太陽出來,你就可以醒,只要時間到了,你就可以吃。比較沒有很制式化的生活模式。

效率呢?

效率的部分,我覺得你會花很多時間在路上,花很多時間去處理一些在變動中的東西。你會變得很精簡,很重視優先排序。排序 ( Prioritize ) 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是因為,你真的時間有限。那你要處理事情又非常多,所以常常會很注意我現在排序的重點在哪裡。
另外一方面,因為你常常在移動中,你會真的覺得每一分鐘都是很重要的。有一些小小的技巧,譬如說,我每天都會去想說,我今天什麼時間會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上,那我可以做什麼事。
譬如說,我早上的通勤時間,我儘量能夠會議通話 ( conference call ) 的時候都是用早上或是晚上的通勤時間。當然是要用一些比較不機密 ( confidential ) 的東西才能在路上說。或是,跟客戶不相關的內部的 call。當我知道說我什麼時候要上飛機,你有一些很反射性的動作,就是去思考說,我在上飛機前有多少時間、有多少東西需要下載 ( download )、有多少時間是沒有辦法跟同事聯絡的,你要把這些需要交代、需要安排、需要討論的事情都反推回去,先規劃好。
每一分鐘都很重要!
聽起來你必須要能夠善用瑣碎的時間。
就在你變動的旅程當中,你也許是有些時間拿來運用的。當然可能就是拿來打個盹,看看 臉書,滑滑手機。但對你來說,這可能就是最好工作的時間。
沒錯,就是等車、搭車、等飛機、搭飛機。這些都是有固定不同的事情可以做的,我有培養出一些習慣。

聽完妳這樣子形容空中飛人的生活型態之後,你認為在你的經驗還有工作形態,帶給妳本人, 就業市場 ( job market) 裏面有一些特別的賣點 (selling points) 嗎?

我覺得第一是 adoptability,就是適應性非常非常的快。第二個就是 learning ,你可以非常快速地學習,然後反應出你的重點,再往前推進。第三是一種對所有事情、所有的挑戰,都很泰然。所以沒有什麼事情很難,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這樣子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信,他不是一種非常過度積極的自信,而是說確實很多事情發生的時候,我會覺得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所以就儘量去做,通常都是可以達到的。
其實這也是你在倫敦、紐約工作經驗當中,當然還有你比較「變動式」的生活型態,所造就你的一個獨特的特點 ( strength ) 。
我想首先當然另外一方面就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市,你自然而然會變成一個比較國際化的想法,還有跟不同背景、不同想法的人,可以更密切的合作。也許不一定要是很變動的生活,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成果。但我的工作也會讓我更有國際化、跟各式各樣的人共事。
你因為工作形態比較特殊的關係,你和家人可以相處的時間也比較瑣碎一點。

所以講到維持人際關係,你認為在你和你的朋友之間,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維繫彼此的感情還有緊密度呢?

先從工作上怎麼看待這件事情說起,我覺得工作上大家同仁之間都會了解,我們私人的時間真的不多。不管是因為飛行佔去的時間,或者因為加班。其實大家都滿重視會去了解,去替你團隊 ( team ) 上的人設想,你需要什麼。這是一個我們在團隊上的固定的模式,你會去分享我需要的生活是什麼。除了工作之外,我有哪些第一優先 ( priority ),會需要哪些時間,是希望公司要配合我的。
那這變成是,你要對你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的,這些要求是要很明確的。因為你不可能什麼都要,所以你在跟小組討論的時候,例如,我這個月會跟你們都在上海工作,但是我需要什麼時候離開,去照顧家人,能夠適時的跟你的團隊去協調、要求,大家都會互相尊重,這是滿重要的一個源頭。當有這件事情之後,再來就是看你怎麼處理。
大家會互相尊重後,你自己要能夠很清楚地畫一些界限。當我說我星期二、三、四都可以給你,但我星期五下午一定要走。你就要自己可以做到不管現在覺得還有多少東西要做,就是一定要走。久了之後,當這些界線很明確的時候,你就可以在一些角色之間轉換。但是這要靠自己的意志力,還有學會說什麼對你比較重要,什麼時候要取捨。
要有一個界線 ( boundary )。
一個很明顯的界線,在工作跟生活之間,要遵守它 ( stick to it )。知道什麼時候要求,什麼時候可以讓界線不要限制你 ( boundary go )。
當你無止盡付出的時候,你很容易精力燒光 ( burn out )。
你要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另外我覺得,這個工作,這些要求,你要自己很有調適度,很快適應不同的環境。對我來說,有些事情是,你要在知道這個框架裡面,依照自己的個性生活,是需要去調適的。
譬如說,我本來不是一個非常愛計劃生活的人,我會喜歡做很多事情,對很多事情都很有興趣,我不會喜歡知道我每天要去做什麼事情。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你必須要去調整 ( adjust ) 自己的生活模式。譬如說,因為我知道想要跟朋友見面,我就會事先去安排,事先去把時間調配出來。也許對我的朋友來說,他會發現我的調整度不高、彈性 ( flexibility )  不夠,但至少我會很用心把他們放在我的優先待辦清單 ( priority list  或者 to do list ) 的前面,所以,我就知道今天星期四下班一定要去找你。這樣子我們才有辦法繼續維繫或者培養我們的關係。
所以也是一種互相的關係,你要花時間、抽時間給你的朋友,可是同時間你的朋友也要理解你的工作模式使然。你必須要用這樣的方式與他們維持友誼。
我也滿幸運的,我朋友、家人都很能了解說,這是一種也許有一點不一樣生活模式,但也是一種我所喜歡的生活模式。他們也很願意配合我小小的任性。大部份的時候,因為你時間有限,你就會很 prioritize ,知道哪些人是你很在意關心的人,你就會花很多精力在他們身上。相反地,他們也體會到,即使加班加得很累,即使我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很認真抽時間出來跟他們見面,大家之間的互動是很好的。

會不會因為這樣的朋友圈,他們就像是你不停變動的生活當中,唯一的「不變」,某個程度來說,他們也是支撐你的很大力量?

不變的是我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角落,都跟我以前的朋友有聯絡。也許是很多人沒有辦法做到的,沒有辦法那麼常旅行,你就不能夠見到他們,或者只靠臉書臉繫。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滿幸運 可以因為這份工作,隨時跟很多不同地方的朋友,見到面保持聯繫。在倫敦的朋友或者家裡在台北的朋友,他們算是我的穩定力量 ( stable force )。他們很支持 ( supportive ) 這樣幫助我,在不停的轉換當中,每次回來,還是可以跟他們聚一聚,他們很了解我這樣子的生活。
所以其實也是這樣的網絡 ( network ),讓你可以在高壓的工作情況下,而順利地去完成每一個挑戰。

最後,能不能跟讀者談一下,你覺得這樣的生活模式,最大的犧牲是什麼?

我個人覺得,不可避免地,是健康的部分。我同事很多人是把健康放很大的優先 ( priority ) ,他會常常去把健身這件事,不管是跑步、晨跑,下班一定要去健身房等等,都包含在他的優先待辦清單 ( priority to do list ) 裡面。對我來說,跟朋友見面以及吃吃喝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運動這件事就排在比較後面,現在可能要好好彌補一下。
你要重新去規劃你的生活,把它放在待辦清單裡面。
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一樣,我同事還是很多人非常健康,我可能就是吃得比較飽而已。
你看起來氣色非常好!非常感謝 Wan 的分享,希望有機會,你來臺北的時候,可以做更多的專訪。
謝謝 Gwen ,謝謝大家!

90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