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 從台灣奧美到上海 VOGUE,專訪 Deputy Integrated Project Manager Alyssa

『很多人覺得面試是單向的,但對我來說是雙向的交流,因為公司在選你的時候,你也在選它』 目前在 Vogue 負責中國區 marketing & partnership 的 Alyssa,她從台大法律系畢業後,進入奧美工作,接著又被澳洲最大的品牌諮詢公司挖角到上海辦公室 她將與大家分享她的轉職經驗,以及更重要的「面試」到底該怎麼準備? 『我會做很多思考,面試時也會問足夠的問題,徹底理解,才能對自己負責』
29 Shares
29
0
0

各位 CAREhER 的聽眾讀者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語音專訪主持人 Jasmine,每一次的語音專訪,我們都會邀請來自不同產業的工作者來聊聊,談談每個人在不同職涯階段,她是如何去思考以及抉擇。今天邀請到 Alyssa,她從台大法律系畢業後,進入奧美工作,接著又被澳洲最大的品牌諮詢公司挖角到上海辦公室, 目前她在 Vogue 負責中國區 marketing & partnership 的職位,先請 Alyssa 先跟大家打聲招呼。
Alyssa:Hello Jasmine 還有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 Alyssa。
如同剛提到的,我現在在 Vogue 工作,Vogue 是國際領先的時尚媒體,我在這裡是全媒體策劃的負責人,主要是幫 Vogue 去開發戰略合作夥伴、創新方案,還有做一些資源的整合,其實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推動 Vogue 在中國市場成長。

1.你在 Vogue 之前,被澳洲的品牌公司挖角過去,更之前是在奧美,這些轉換都是你預先設定的目標嗎?跟我們分享一下中間的轉折過程好嗎?

先從奧美開始,奧美其實是很多對公關、廣告有興趣的職場新鮮人,他們第一個的選擇,我自己會加入奧美是因為喜歡 branding,我喜歡研究怎麼設計品牌、包裝品牌、提升品牌形象,我覺得 PR 是一個切入點,所以想從 PR 開始做、開始學,這份工作可以算是符合我個人設定的目標。
下一份工作到了媒體諮詢公司 Isentia 的上海辦公室,是當時 HR 負責人找到了我,我也是抱持開放的態度跟那時的商務總監、GM,還有 CEO 都聊了一下,覺得這份工作非常有意思,關於這一點,很多待過奧美的人應該都知道,會有很多機會上門,陸陸續續不少公司和獵頭聯繫,至於最後為什麼會選擇要到 Isentia 這個媒體諮詢公司,是因為我覺得這不單是媒體的一環,它是結合 big data 趨勢、結合技術,它用很嚴謹的方法論,去幫品牌做 branding 的一間公司,我覺得這個 skill set 是非常好的,能夠給我很大的成長,除此之外,它也在一個充滿很多國際人才的上海,公司服務的客戶都是世界百大,覆蓋全球範圍,加上我們有非常多 office 會跨國合作溝通,所以我覺得這個市場的規模,還有我可以發揮的影響力是很可觀、很迷人的,所以我無法拒絕這個機會。
其實這個時間點去轉職,跟我當初預設的不一樣,我原本希望可以在奧美待得更久、累積更多經驗再去做這個轉換,當初也還沒有想到要那麼早來到上海,所以只是說機會剛好來了,我覺得這個機會是我很想把握的,所以就做了轉換。
在這份工作當中,還有另一個轉換是,我從原本 Account Manager,從客戶服務轉換到 Business Manager,商務這一塊,我也是在過程中發現我的興趣比較偏向商務開發,或著是策略一點,所以我就更專注在策略跟商務拓展這邊。
隨著這些經驗給我帶來的成長,還有我越來越發現自己想要什麼,所以我又想嘗試更多的挑戰,在 Isentia 工作的期間,我也抱持著開放的態度跟外面的機會去聊一聊,所以在這當中,我有拿到一些大公司的 offer,也有拿到些跨國新創公司在中國的領導職位,一直到我最後決定加入 Vogue 新成立的團隊,也是因為我不想要錯過這個機會,我覺得其實當你有那個感覺的時候,你就知道是要轉職了。
我當初在猶豫要去大公司還是新創公司的時候,有點像二選一,但是這個機會讓我發現一個大公司他新成立的團隊,可以去做新的事情,等於也是去開拓一條新的路,我發現原來還有這種選擇,所以透過這個機會,我就從原本在 agency,為別人提供意見跟服務,到現在在 Vogue,是為自己的品牌去做規劃跟執行,也累積了一些經驗,像是我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事情,但是同時它也忠實於我一開始想走的路就是 branding,我做了這些轉換都還是在 branding 這個範圍內,可是我做了不同的崗位,我待過不同公司,累積了很多不一樣的 skill set,所以我覺得不管是什麼樣的經歷,是不是預設好的目標,我們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去累積還有成長。

2.你一直都是抱著很開放的心態,當機會來的時候,你都是從當中去找到你覺得比較適合自己,也包括你下一步想要學習的是什麼,再去做選擇。在機會來之前,這中間你是如何去準備自己,讓自己在競爭的環境中被看見、被挖角?

我想分享兩個部分:
第一個是要 Build reputation,我會讓身邊的人知道我的動態,知道我在哪裡工作、在做什麼,例如說我在奧美時,大家都知道我在做公關,之前我在做諮詢的時候,我也會讓大家都知道,現在在 Vogue 我也是盡量讓大家都知道,所以當有一天,身邊的人需要這樣子的人才,或著是需要這樣子的合作時,他們會想起你。
第二個是要 Build connection,剛提到我一直抱著開放態度,我也很積極的在交朋友、認識很多獵頭,跟他們保持聯繫,以及友好的關係,除此之外,我在 LinkedIn 上也是創造了很多 network。
結合這兩點,其實越鮮明的背景色彩,會越容易讓人家記住你、想起你,越強的 network 可以讓自己有更多曝光的機會。我覺得是這兩點讓我一直有不斷上門的機會。
除此之外,能不能分享你當時的面試經驗?
我的幾份工作,我都不覺得叫做面試,我覺得是一個深入的對談,也是一個愉快的對談,很多來找我做諮詢的人,可能會覺得面試是單向的,但對我來說是雙向的交流,因為公司在選你的時候,你也在選它。我自己在面試之前,我都會做好很充足的準備,我會做很多思考,面試時也會問足夠的問題,包括公司的商業模式,公司的營收、指標是什麼,這些我都會問得非常細,還有過去幾年的狀況、公司現在的難題是什麼,你要好好問清楚、徹底理解,才能對自己負責,才能夠好好去評估這一切,這一切都清楚了,你才能夠真的有充足的資訊去知道,這個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還有你喜不喜歡這個主管、這個團隊,喜不喜歡這個公司的風氣跟文化。

3.待過了澳洲品牌公司,現在在時尚產業,你也提到了,要了解公司才知道適不適合你,這跟公司文化有非常大的關係,請你分享這幾間公司在公司文化上的差異,特別是 Vogue 的公司文化又是什麼呢?

奧美和很多公司不一樣的是,同齡人特別多,特別歡樂,大家也都很 open-minded,奧美最重視的其實就是創意,我現在有很多知心的好朋友都是在奧美時期認識的,在奧美時,因為客戶比較多,所以可以有很多新的嘗試,步調非常快、非常有效率,這是我離開奧美之後,給我最大成長的東西是,這是很鼓勵創意的公司。
Isentia 澳洲公司,文化也很鼓勵交流、工作很彈性,例如我們有很多同事都是 work from home,只要工作可以好好完成都沒有問題,除此之外,我們也有很多跨國的大項目,所以有機會跟像是澳洲總部 office、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同事交流,跟之前奧美比較偏各個 office 做的事情,這種跨國合作機會比較少,還算比較不一樣。
Vogue 是一個百年的品牌,所以在持續不斷創新的時候,我們會有比較多保守的地方,過去在奧美可能會有比較多瘋狂的點子,我可能在 Vogue 也用上一些瘋狂的點子,這時候會發現,作為一個經典品牌,站在自己品牌的出發點去想事情的時候,會發現其實有一些品牌的核心價值是需要去堅持跟維護的,所以我們可能會需要在一定的框架之下,去完成這些創新。這是我覺得這三個公司差異的地方。
再來是臺北跟上海,就我個人對這幾份工作的體驗,還有我對大環境的觀察,我覺得上海的職場更 open-minded 一點,不會那麼糾結你大學的主修是什麼,也不會那麼糾結你是不是海歸,因為這邊太多人都是海歸了,年齡也不會是問題,最重要是你的能力,你能不能證明自己,我覺得這裡的雇主都蠻能 open-minded 去分析這些事情的,所以我覺得在這裡,人人都有機會快速的往上爬,也很多 CEO 都是 90 後、95 後,我覺得這是很讓人興奮的事情,這裡是鼓勵你往上爬的。
我舉個更具體的例子:我 25 歲的時候就當上了 manager,可是假如我在台灣的大公司,我可能需要再花兩到三年的時間,我覺得這就是很大的差距,然後 responsibility 也不一樣,在台灣可能階層架構會比較複雜、比較多層一點,我覺得這裡雖然也是複雜,可是我覺得大家都比較像是平起平坐,可能你是一個 junior level 的員工時,你就需要對自己的項目負全責,假如說在 agency,因為生意機會也很多,所以即使是一個 executive,你就有自己的業績指標,你就要自己去對外 present,去做 proposal。
我覺得這樣的經歷對年輕人來說是很好的,等於你可以花更短的時間去成長,這是我觀察到的幾點不同。

4.你自己當初在選擇工作時有沒有哪一些主要的考量?你剛剛也特別分析了各個公司文化,現在的公司文化,有沒有你認為哪些是符合自己的特質呢?

分享三點我對主要的工作考量:
第一個是工作的「內容」、第二個是「平台」、第三個是「團隊」。這我自己個人最在意的三點。
工作內容:
因為我自己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能夠持續學習,而且讓我的創意可以有發揮空間的工作內容,所以這是我在乎的。
平台:
一個大的平台可以讓我接觸跟認識到各式各樣的人才,例如說你在一個大平台,你服務的對象都是百強公司;你在一個大平台,大家都會想要認識你,所以你能夠結交到的人肯定跟在一個比較小的平台是不一樣的,也可能一樣,只是會更容易,因為你本身就背負著這個平台的 label 在你身上,所以做起事來當然會比較容易一些。
團隊:
你每天都必須要相處、會跟你互相影響的人,所以假如你在的這個團隊的成員,他有前瞻性,很有能力、很有幹勁的人,可以讓你的工作其實特別愉快有效率,你也可以花更短的時間去成長。
文化剛稍微有提到,因為是一個百年品牌,又是一個領先媒體,它的影響力其實非常大,等於說對自己的要求也非常的高,在 Vogue 我發現每個細節都是非常嚴謹,我們從來不粗製濫造任何東西。
我覺得這種達到極致的精神是大家所共同認可的,也是我個人追求的,我可能有一點完美主義,這個文化其實跟我的個性是契合的。

5.最後請你給想進入公關產業,或是像你說的,想到上海工作又是不一樣的體驗,請給大家一些建議,比方說你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或是你應該要思考到哪些面向呢?可以請給大家三個建議嗎?

好的,我的建議會針對我過去陸續收到的問題,我想給的反饋:
1.想清楚為什麼要來?為什麼想做這個?想透過這份經歷得到什麼?
2.你要做充足的準備。例如你的簡歷要客製化,這家公司要什麼樣的 candidate,它其實在 JD,還有在它 candidate requirement,都會寫得清楚,那你就應該要符合它用的 terms,符合他的要求去修改你的簡歷,而不是用統一的簡歷去海投。
除此之外,面試時你也要清楚這家公司到底是什麼,不能面試還不知道公關是做什麼的,其實你前期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問別人,你也要清楚這家公司的文化、精神、還有業務內容,不然面試的時候你會顯得很不專業,讓人家覺得你不是特別想要這份工作,這當然會影響雇主對你的喜好跟錄用你的意願。
3.要換位思考,大家的出發點應該要是「為什麼公司要用你?」除了你符合條件之外,你還有什麼公司可能看中的 added value,別人無法取代的地方?
我面試了很多 candidates,他們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包括其實我當年也是這樣,我說:「我想要來上海,因為我覺得市場很大,我想要學習。」可是我現在站在主管跟雇主的角度,我遇到當年的我,我只會覺得「那你可能要付我學費,因為你是來學東西的,你對我的幫助是什麼呢?」
很多時候我們會漏掉對方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你的 strength 是什麼?你能給我什麼幫助?你能不能為公司帶來創新跟成長。
我想分享一下,其實台灣有一個優勢是,我們是同時懂西方文化又懂東方文化的,我們有這個整合的能力,在中國除了海歸之外,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海外市場怎麼運作,例如 Facebook, Instagram 怎麼使用,如果忽略海外市場這一塊,你在看事情會少掉很多 support,少掉很多角度。台灣人的優勢是我們對這塊是有經驗的,我們從小接觸到這些,但我們弱的是,我們肯定對中國市場沒有本地同事了解,所以這個是需要做好準備,你要完全懂這個市場,因為我自己過去也是在面試台灣人的時候,我的問題一定會問「你對中國市場了解多少?」例如他想做 social media,我絕對讓 candidate 從頭到尾把中國 social media 的情況跟我說一次,因為我覺得你如果真的想要這一份工作,可是你卻連這個準備都不做,那我覺得是不合格的,所以這幾點要準備好!
謝謝 Alyssa,你的分享就像你剛講到的特質一樣,很具備創意,同時又有很嚴謹的成分在裡面,聽得出來在很多細節上,你很清楚當初為什麼做這些決定,很高興可以邀請你來分享,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再做決定之前,多想一步,最後每個決定串連起來你就知道整過做選擇的邏輯。
我也是希望這次的訪談分享可以幫助到更多的人,謝謝!

Our Podcasts

每集20分鐘的「她與她」音頻,我們討論職涯規劃、人生關係、身心靈的健康和平衡、科技、新創以及新世代工作女性在乎的議題。

29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