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shutterstock

嚮往上海的工作機會多,你需要先有這些心理準備

距離台北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旅程,商場上的狀況卻是天差地遠。 Elsa 因為工作有一段時間在上海搜集資料,在過程中她看到這個快速發展的十里洋場,有著自我獨特的商場文化,重視人脈和關係,公司內部的政治因素也對商業影響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除了商場文化以外,人才的觀念也不一樣。在機會多的環境下,隨時都可能人事異動。除了重視薪資和升遷速度,白領階級也因為深受歐美文化影響,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也越來越重要。除此之外, Elsa 更分析了上海工作的推力與拉力有…
28 Shares
28
0
0

GDP 總量居中國第一,亞洲第二的上海,是不少工作者嚮往追求更多挑戰與更好薪酬的地方。工作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發現身邊越來越多人前往中國,尤其是上海,尋找新的機會。至於上海到底有什麼吸引人之處,或許要實際體驗比較過才能有更透徹的了解。我由於前一份工作頻繁出差至上海的關係,得以對當地的情況略窺一二。還記得 2012 年第一次去那裡蒐集資訊、了解當地市場、人才等的生態與狀況時,受到了很大的衝擊。
上海距離台北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旅程,商場上的狀況卻是天差地遠。

還在快速發展的十里洋場 – 上海

上海絕對是廣大的中國裡一個獨特的市場,不能把上海視為中國的一部分或概括。有些人會誇張一點的說,上海是一個國家,是一個獨特的經濟體系。事實上,中國南方(以上海)與北方(以北京為代表)做生意的方式、消費者習性、年輕人的特質都非常不同,有時兩方甚至互相仇視。在上海成功的經濟模式,移到北京不見得適用。不像台灣南北部人或許還能互相了解,或可以一套模式全台通用,這在大陸是很難的。
在上海做生意最重要的是人脈跟關係,許多檯面下的交易,公司內部的政治因素對於商業上的決定影響經常會大到讓人覺得超過的程度。
因此,有時候增強公司競爭力不如多招攬一個人脈廣闊的上海人。由其是外來的公司,不能完全不任用土身土長的上海人,因為只有他們了解當地的真實情況與文化。就算要用別省份來的人,至少也要是在上海念大學的,如此才有當地的人際關係。尤其是業務最好一定要會講上海話。
整體而言市場發展的非常快,「速度」是在這邊事業成功的關鍵,慢一步都是太遲。過快的發展常被說經濟很快將會泡沫化,但這樣的情況其實已經維持六七年多了,還是在快速發展中。在這裡沒有人可以預測五年十年以後的事。

上海人才旺盛的企圖心與相對多樣的選擇性

總括一句,在上海做生意時,有在地化的人才相當重要,但當地人才任用困難、成本高、風險大。
復旦、交大等名校畢業的高知識份子對薪水的要求非常高(大概一兩百萬台幣年薪),對是否能在工作中學習抱有很大的企圖心,同時也很重視職稱與升遷速度。如果一兩年內不能接近管理階層,或別家公司給了更多的錢(即便只是約五千塊台幣的差異),或覺得所在的職位視野太狹窄,立刻就換工作了。
由於選擇非常多、需求大(如前面提到外資公司需要雇用當地人)、換工作的成本低,公司幾乎留不住人才,往往花大錢培訓完就走了。嚴重一點的像是帶走公司機密資料等,在道德上很難完全相信。主管階級的人亦經常接到獵人頭公司的電話。對許多企業,特別是外資來說,這是目前還無法徹底避免的問題,只能接受,或想盡辦法用高薪或用較好的培訓制度吸引人才。
除了對薪水與職涯規劃的高要求外,相較於多數台灣人,上海本地的白領階級對工作生活平衡也更重視。大多不太能接受加班,受歐美文化影響深,對成功的定義也是來自西方文化。像知名顧問公司麥肯錫,其東京與上海辦公室的工作模式就不太一樣。據兩邊的友人說,東京辦公室幾乎是工時最長的,而上海的顧問若要晚上九點下班也不是難事。
而人才也會轉回影響市場。由於很多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已資深經理階級了,賺得多又快,消費方式跟能力自然也很驚人。

上海工作要面對的推力與拉力

了解上海的市場狀況是一回事,做為一個外地人,在上海工作出差又是另一回事了。以下是我自己遇到的狀況,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體會與遭遇。就我個人來說,上海的推力主要有兩點:
1. 打仗般的生活

從早上起來打車(招計程車)開始,到底達辦公室後搭電梯、中午去飯館吃飯,在過程中有很多時後難免需要比別人搶先、比別人大聲、運用一點狠勁才能達到你的目地。朋友跟我說他剛到上海的時後,搭電梯延續在台灣的習慣,先幫別人按開門,等大家都進去之後自己再進去。然而這個動作讓他在上海經常搭不到電梯,久而久之他自然也不釋出這個善意了(註:此為多年前之狀況,目前或許已有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待久了,多少會對生活習慣有些影響。能不能接受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台灣那麼溫暖舒適的社會中生活,是需要考慮的一點。

另一點則是交通。基本上上海的素質與生活品質有持續在進步與改善,不過以我個人來說,交通一直是很大的痛點所在。上海的地鐵關的早,且地鐵站有時候離所在的地方較遠,不像台北步行可到的距離內通常有地鐵站。而計程車經常供不應求,尤其是下雨的時後,等一兩個小時叫不到車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當地近年出現非常多打車軟件,許多人在上面加價叫車(一次可加五元人民幣到數十元不等),在尖峰時段幾乎無法路邊攔車。像 Uber 儘管在上海比一般的計程車貴約兩到三倍,仍是供不應求。

尤其是對沒有下載當地交通必備的 APP 軟件的人來說,上海的搶車、等車可能是很耗心神卻不可避免的一個部分。

2. 沒有所謂的中間消費

轉換工作地點除了考量收入之外,支出也需一併計算。而在上海若希望有普通程度的生活水平,其所需花費很多時候是比台灣更高的。

在台灣,可以吃幾千塊的高級美食,也可以用銅板價格吃到衛生且好吃的小吃,或是用中間價格享用有一定品質與氣氛的餐廳。然而在上海,要嘛就是路邊非常便宜,但口味跟安全性都不明的小店,要嘛就是非常高品質,但一樣菜至少台幣兩三百起跳的高檔餐廳。百貨公司美食街的餐廳可能稍微偏中端一點,然而跟台灣相同等級的消費比起來,還是稍微偏貴。忙碌的工作中,三餐要隨時隨地能找到負擔的起又有一定品質的食物,是上海生活的另一個挑戰。

其他像是空氣品質、環境等,也是因人而異會在意或不覺得有影響的因素。

不過上海相較於台灣,確實有其吸引人之處。就我個人的感受,以及相當喜歡當地工作與生活的朋友的看法,可歸納出以下兩項上海的拉力:
1. 廣大且具挑戰性的市場與機會

相較於台灣的市場,中國,特別是上海的許多企業思維走的比較前面,比較願意接納新的可能性,也較有財力去實踐,這點從馬雲及其網路事業大軍可以略知。以我個人的經驗,有些對台灣客戶來說太新太實驗性的想法,被中國客戶接受的可能性有時反而較高。以網路領域來說,很多台灣企業才開始考慮要實施的事,在上海或中國的公司都已經有了,且已在思考下一步或更高層級的發展。在與客戶討論的過程中,也可以感覺到兩地管理階級的野心與視野範疇之差異。若僅考慮工作的話,上海確實是一個更為刺激、有更多機會與挑戰的環境。

2. 活動型態豐富看到更多人才

這邊指的是研討會、演講、藝文展覽等,作為工作外自我充實與學習的活動類型。以設計領域為例,在上海經常有各類的分享會、研討會或論壇可參加,從大型到小型都有。例如在大型、為期兩到三天的研討會活動中,相較於地小人少的台灣,更容易也更經常邀請到特定領域大師級的講者。這樣的資源對很多在那邊工作的朋友來說,是在台灣的時候相對不容易獲得的,也算是在上海工作的 bonus 之一。

總結上海的商場與生活狀況、推力與拉力,上海對我來說是個叢林般的地方,好的壞的,甚麼事都可能發生。但對於在尋找機會、體驗與挑戰不同環境的朋友,我還是會跟她們說,去上海看看吧!
 
延伸閱讀:智慧生活的智慧女人 – 專訪 Evernote 中國區總經理 Amy Gu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8 Sh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