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shutterstock

提早面對職場不安全感 – 讓同事肯定你的職場價值

在身分轉換後,擔心自己因為在職場中「退一步、慢下來」,而被邊緣化或是逐漸失去競爭力而被職場淘汰。 「找出自己的價值」在現代職場生態裡更顯得重要。除了知識學科上的差異,別忘了發掘「你」與其他同事的差異,這可能是文化、性別、個性、獲得新資訊的能力等等。而另一個關鍵在於:記得要告訴別人(或主管))你的價值。
63 Shares
63
0
0

我之前曾跟大家分享在面對身分轉換時(例如進入家庭或成為媽媽),容易因為需要重新建立規律作息或分身乏術,而出現「無法衝刺事業」、「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挫折感。透過四個層次(面對事實、正視自己的渴望、盡力爭取、重新定義成功)的思考與行動,可以幫助自己將挫折感轉化為信心與動力。
而我也發現,在挫折感之外,工作上也時常會面臨一種「不安全感」,發生在身分轉換後,擔心自己因為在職場中「退一步、慢下來」,而被邊緣化或是逐漸失去競爭力而被職場淘汰。
因此我想跟大家分享,如何持續地向同事或主管展現自己的職場價值,面對轉變所帶來的不安全感。

轉換身分,常會成為轉換跑道的機緣

當步入另一個身分,原本的規律即產生變化,人們需要做出些改變,以適應下一個階段的狀態,有些決定只是物質上的改變,譬如將原本拉風的跑車換成大容量的休旅車、決定從租屋變成買房子,這些決定相對簡單。當改變牽扯到「工作」,似乎心理負擔就更大,決策也更複雜了。
轉換身分時常變成扣下轉換職涯跑道的板機,這種情況並不僅限於女性成為媽媽,男性也常會面臨這些變化,例如:

  • 懷孕後需要在家養胎而辭去工作
  • 靠網路成為自由工作者
  • 結婚後老婆不喜歡一直出差,必須轉換負責的地區
  • 生小孩後想換大一點的房子,於是換一個離新家比較近的工作地點
  • 第二個小孩出生後負擔加重,跳槽換到待遇更高的新工作

所以可以說,不管男性或女性,先後都會面臨轉換身分,因而自願或非自願必須要轉換跑道的情形。
更直接一點的是,一份穩定一輩子的工作或終身雇用制在現代已經是越來越少見了,因此,事先預備好轉換跑道時可利用的自身價值就很重要,或者說「增加你的適應能力」。
而我自己在生小孩後,因為不希望頻繁出差,接受了職務調動,由國外業務轉為內部研發。大概是職場中的通則,「業務」是公司裡直接影響收益的單位,常是公司裡較活躍、掌主導權或講話大聲的人;內勤或其他工作似乎比較常默默做事。
於是我被朋友問到「選擇這樣的調動,會不會有職場邊緣化的不安全感?」

把差異轉化成你的價值

老實說我並沒有產生這種不安全感,甚至可以說這是預料之中的發展。以前在學校我就是念植物科學出身,現在只是調回原先的領域,也有信心在不同職位依舊展現自身價值。但面對自己現在的這些選擇,我回想如果十年前沒有選擇從科學研究進入銷售貿易領域,現在的我可能就失去這種彈性。而在三十多歲又有家庭負擔的當下,如果除了原先工作以外,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的這種恐懼感,一但碰上身分轉換,或是公司組織重組、裁員,我想我會有很大很大的不安全感。
在生物學上「雜種優勢 」指的是遠緣雜交的結果,往往能獲得更強生存能力的後代,這些生命在多種表現上可能更優於親源,也有可能因為基因上差異化而多了更多對環境變換的適應能力,當然也因此增加生存機會。我覺得,這一樣也能套用在職場競爭力! 當你擁有兩種以上專長成為跨領域人才,這些能力就會產生 1 + 1 > 2 的效果。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大學是讀森林系,森林生態學看起來跟商業市場開發勾不上邊。但我在學校學到「永續經營」的概念,讓我對於生態系裡相輔相成的長期發展有了很深的印象,也幫助我在許多國家贏得重要的忠實客戶。關鍵在於這讓我放眼長久的市場發展而做出重要決策,不會只為了增加當下銷售成績而斷了未來的機會。
因此我想給仍在學或是還在進修的讀者一個建議:

「擁有彈性的時間是你現階段的本錢,你需要善加利用這些時間,讓自己準備好成為跨領域人才。

不論是靠學校資源接觸其他領域、向外尋求實習機會、自修、甚至放手實踐,總之讓自己擁有其他領域的經驗或背景,創造你與其他同儕的差異,這些差異未來將成為你獨特的價值。」

如果已經忙於職場,沒時間進修其他領域怎麼辦?為了不被淘汰或是為了減少不安全感,找出自己的價值」在現代職場生態裡更顯得重要
除了知識學科上的差異,別忘了發掘「你」與其他同事的差異。這可能是文化、性別、個性、獲得新資訊的能力等等。而另一個關鍵在於:記得要告訴別人(或主管))你的價值

與別人不同時,要讓別人能感受到你的正面價值

在面對陌生客戶銷售時,最快拉近距離的方法就是模仿他的說話速度、肢體語言或口頭禪,因為人們有潛在的自我優越感,當看到類似自己的動作或行為模式,會不自覺的給予較正面評價;反過來說,前面提到的「差異的價值」在職場主流裡,是很有可能無法被理解或被低估的。因此你需要有技巧地重申自己與眾不同之處能帶來的正面影響,讓同事主管們理解、熟悉你的職場價值。
我也會在各類情況下,強調自己不同之處的正面價值。
我工作的團隊夥伴都是荷蘭背景的男性,他們的特色是行事風格快速、直接、講求效率。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理解到自己的不同之處(亞洲背景、女性、注意細節)是自己具價值的本錢,並將它應用在銷售工作上。雖然主管或同事都知道我對於經營亞洲客戶、女性客戶、或是特別謹慎的客戶很有一套,但我卻發現他們仍多多少少會對不同銷售模式懷有疑慮(為什麼不夠直接、不夠快速,是不是花過多時間在經營關係)。此時我的正面價值未被完全理解。
當發現這樣的情況,我的解決方式是把握各種看得到的機會,向主管/同事解釋由我的角度的理解與觀察,並提醒「雖然與你們不一樣,卻很有用」。
有一次,一位亞洲客戶表示願意開始使用我們的產品,他將會告知 B 公司未來使用他們產品的比率由 100% 調降為 50% ,若是 B 公司強勢的拒絕,要求仍須保持 100%,這位客戶將會完全轉單到我們公司。我很能理解這位客戶的做法,這是奇檬子(心情)問題,但對商業頭腦發達的荷蘭同事來說,這是不能理解的思考途徑!因此我特別對荷蘭同事提出來討論:

「這位客戶心裡已經決定 AB 兩間公司的比率是 50%:50%,並給了 B 公司最後答應的機會。

若是歐美客戶或是具生意人頭腦的客戶,兩家分配比例的底線是 50%:50%,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大概會從 70%:30% 開始談起,直到 B 公司折衷同意。

但這位亞洲客戶不是生意人,是單純的農民栽培者,他的情緒主導決策,這與其他歐美客戶是很不同的方式吧!

B 公司大概沒有察覺到他可能完全失去這個客戶。」

又譬如當我發現亞洲客戶隱晦地表達不同意,而荷蘭同事仍無法理解時。我會私下說明,並適時地為自己的價值加分「理解這種亞洲人的隱晦有點像是第六感,或就像我聽得懂鳥說話而你聽不懂,需要我幫忙的時候盡量告訴我。
從各種小地方都可以發掘你的職場正面價值。或許你覺得自己不是 3C 達人,只是和同儕一樣使用許多方便的 app 或雲端作業,但當你發現公司前輩同事們都還在使用紙本筆記本和讀卡機.你便可以用 email 分享手機裡的會議紀錄、用雲端分享資料照片,時常與他們分享又發現哪些可以增加工作效率的 app。這就是前面所提的「找到自己與其他人不同之處、賦予正面價值、說出來」。

為你的女性同儕發聲,改變性別差異的眼光

最後想與大家談談「女性的職場價值- soft skill」。某些女性特質有助於公司經營與團隊成長,包括更人性化、善於傾聽、更多同理心、有效經營團隊氣氛。但在以男性為主流的職場中,這些價值時常面臨在上一段開頭提到的「因為與多數不同而無法被理解」,甚至產生偏見而低估得認為
「有同理心 = 不夠狠 = 無法成就大事。」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認為改變方法也是一樣:積極又大聲地說出女性職場正面價值
雖然不少媒體談論 soft skill 對於領導力、有效溝通能力、職場凝聚力能有正面助益,但許多男性主流的環境仍不知覺 soft skill 的職場的價值。
不久之前我便親身有這樣的經歷:我手上有一位有著絕佳的 soft skill 的女性代理商,她不僅與客戶關係緊密、溝通良好,也因為她的人性化、同理心贏得客戶的信任。在我與她合作的四年期間,見證她應用這項能力化解許多困難。但在我交接工作給同事時,發現男性同事並未能瞭解 soft skill 對業務的助益,在過程中只看到「妥協」,並將之視為女性的弱點。
同身為女性,又同樣在工作上使用大量 soft skill 的我,曾有為自己發聲、在職場強調 soft skill 價值的經歷,因此對此狀況敏感又感同身受。因此在與同事討論的當下,我積極地為這位女性代理商辯駁,強調

「這是她專業能力的一部分,她的目標清楚,只是實踐的方式與你以往熟悉的方式不同,請別因此給予負面的評斷。我甚至認為這種方式更有助於順利達成目標。」

為你的女性同儕發聲是改變性別差異眼光的第一步。
還記得二十多年前心理學家將 EQ(情緒商數)的概念提出具體描述,強調高 IQ(智慧商數)不能完全描述一個人的能力,也不是保證成功的要素。到今日,大家熟知高 EQ 者能有更高的成功機率,或是 EQ 成為雇主考量用人或升等的標準配備。讓我們一起努力,積極討論 soft skill 對職場的助益,將 soft skill 成為一種廣為人知的職場技能。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63 Shares